【有恒·第163译】土—俄关系中的大战略碰撞

日期:2023-02-28 作者: 点击:[

张峻溯编译

【文献来源】Alperen Kürşad Zenginandİlyas Topsakal, “The Intersection of Grand Strategies in Turkey-Russia Relations: Reflections of Smart Alignment andFlexibl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Insight Turkey, Vol. 23, No. 4, pp. 147-168.

一、引言

鉴于土耳其与俄罗斯在叙利亚、利比亚及南高加索地区产生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土俄双边关系的历史,评估两国的大战略;并借此加深对土耳其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理解。本文不只是关注土俄两国间激烈的竞争和敌对的话语,而是通过最近两国之间发生的事件,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两国关系中的“灰色区域”——时而敌对、时而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土俄之间这种存在于“灰色区域”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灵活联盟(Smart Alignment)和弹性竞争(Flexible Competition)。

本文的研究路径由两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主要是通过回顾有关土耳其和俄罗斯国家安全及对未来愿景的文献,说明大战略这一关键概念。总体而言,大战略的形成主要包含两个动力机制:其一,所处地缘政治的不安全感,以及相应而来的自助(Self-help)现象;其二,是当前世界秩序中机会和风险的相互作用。对于第二部分,本文提出的土俄关系的大战略模式通过“灵活联盟”和“弹性竞争”的分析进行了检验。检验途径有二:其一,根据进攻和防御现实主义的理论命题来定义;其二,提出一个评估框架,重点关注与两国相关的区域事件;其三,通过其他方案来分析土俄关系的未来。

二、解释大战略的概念

大战略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形式,旨在维持国家在复杂国际体系和不安全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除国家利益外,对国家安全和资源的威胁还需要在关系完整性的框架内加以考虑,并应将其理解为权力的多层面性质的一部分。因此,即使是对最有天赋的领导者来说,制定一个宏伟的战略也是极其困难的。促使战略“宏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调动所有可用的权力手段(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服务于统一的目标。就此而言,有限的战略手段必须要与战略目标相协调。如果一个国家设定的目标超过了它所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那么大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大战略制定者的目标是,在确定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后,达到国家希望实现的总体目标。就其本质而言,大战略必须随着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而做出调整。如果没有一个统一且全面的大战略,国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可能会面临混乱,从而导致战略失误等严峻问题。

巴里·波森(Barry R. Posen)将大战略定义为国家运用政治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促成自身安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战略的重点是应对军事威胁;然而,仅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冲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际关系中使用军事力量以实现预期收益的看法也令人怀疑。因此,我们可以把大战略看作是非军事力量与军事机构之间的最高层次的连接(或桥梁)。

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更加强调大战略的经济层面含义。他认为,大战略既关乎和平,也关乎战争。大战略是关于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政策演变及其整合。换言之,大战略之下政治家考虑如何赢得一场战争是不够的,付出(经济层面的)代价的多少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大战略在对当前和潜在的权力元素及国际体系结构的评估中产生,包括对未来政策的愿景和对过去经验的参考;确保国家安全则是实施大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正确地概念化安全威胁评估,对大战略至关重要。

三、俄罗斯与土耳其大战略的首要动力

一个国家的地形结构、所在地区及其邻国的特点是该国地缘政治想象中最突出的因素;这些结构性因素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决策过程,特别是在其外交政策方面。因此,地缘政治通过建立地理与政治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导着政治研究。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地缘政治的影响包括机遇与威胁两方面,因此,地缘政治因素对国家政策和大战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地缘政治不安全感是俄罗斯和土耳其大战略以安全为导向的主要原因。换言之,两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源于所处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冷战结束后,土俄两国开始优先考虑提供自身的安全保障。这让人想起了自助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由于无法阻止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使用武力;因此,受到攻击的状态就构成了一个生存问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国家倾向于通过采取积极行动,以解决无政府主义状态带来的安全威胁,例如增加它们在国际体系内的相对力量和军事能力。

(一)俄罗斯:打破遏制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广阔的领土和独特的地理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对安全的看法及其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俄罗斯的西部边界地处东欧平原,这里没有自然障碍,相当平坦;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承受着来自西方的攻击。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所谓“遏制战略”仍然是当前美国国家大战略框架的一部分,这是目前俄罗斯地缘政治不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之一。1999年至2004年,北约的不断东扩更加剧了俄罗斯对地缘政治不安全的认知,并导致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和克里米亚与西方国家发生冲突。

对北约和欧盟的威胁认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危机的军事干预。在这些地区,运用军事力量缓解国家边境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是俄罗斯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耳其:摧毁恐怖主义走廊

土耳其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与其试图改变现行国际秩序的行为具有重要联系。土耳其所处的地缘政治地位深刻影响着土耳其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中东和欧洲之间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土耳其使用军事手段维护其国家安全。

为了克服地缘政治的不安全感,土耳其的大战略应当首先明确周边地缘政治态势、分清敌友,并制定应对威胁的路线图。就此而言,土耳其可用的最佳战略是军事威慑,即对关键地区发生的事件表明立场,防止任何挑战者的出现。

从历史上看,土耳其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冷战期间,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结盟,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不过,在这一时期,土耳其仍努力保持与俄罗斯的联系。苏联解体后,土耳其仍处于西方世界的保护之下;但随着土俄两国实力的变化,两国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俄罗斯2008年对格鲁吉亚的军事干预和2014年对乌克兰危机的干预都被看作是对土耳其国家安全的威胁。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土耳其并未得到来自美欧西方世界的必要支持,独自介入到打击库尔德工人党和“伊斯兰国”的斗争中。在缺少西方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土耳其于2016年拆除了在其南部边境出现的恐怖主义走廊,并与俄罗斯、伊朗组成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阿斯塔纳进程。总的来看,“地缘政治的不安全”促使土耳其将其大战略逐渐调整为根据机会和实力有计划地部署军队,以确保国家安全。

四、俄罗斯与土耳其大战略的次要动力

当前国际体系已经进入未来难以预测、难以分清敌友、冲突四起、传统安全机制失去影响力的新时期。一些快速崛起的国家(如印度和俄罗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经验,并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和模式。除此以外,地区大国的崛起和大国战略空间的扩大,既带来了机会和新出现的权力差距,同时也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国际体系的中央权力的衰落将可能导致机会、无政府状态和权力差距的产生。

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大战略均受到国际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解释“谨慎战略(Deliberate strategy)”和“扩张战略(Emergent strategy)”及其倾向的区别,以更好理解土俄两国的大战略。“谨慎战略”的定义是“为事先严格确定的目标进行国家资源动员或确定战术工具”,“扩张战略”的定义则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最初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工具”。就此而言,土俄两国实现了“谨慎”和“扩张”的平衡。

(一)土耳其:寻求战略自主

战略自主是为了增加一个国家制定独立政策的能力。土耳其当前所实践的大战略仍然将专注于国际体系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并不断扩大其战略自主权。通过审视近期土耳其的外交行动,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土耳其发动的跨境军事行动,还是其倡导的“公正的全球秩序”;这些都是土耳其大战略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土耳其既没有倒向西方国家,也没有倒向伊斯兰世界或俄罗斯;换言之,考虑到当前国际体系的变化,土耳其开始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来制定其战略。

土耳其追求战略自主的行为是在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一,使用军事力量干预不稳定的地区,例如干预叙利亚危机和与俄伊组成阿斯塔纳进程。其二,加强对国防体系建设的投资,例如从俄罗斯购入S-400防空系统,扩大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其三,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批评,例如总统埃尔多安在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声明“世界大于五”的观点。

(二)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大国

俄罗斯在其大战略中强调国际体系的多极结构和成为一个大国的愿望。几乎俄罗斯所有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都引起了人们对多极体系的关注。俄罗斯在1997年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强调,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2000年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又强调,国际体系已经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俄罗斯在其国家安全文件中对多极体系重要性的强调,促使俄罗斯以此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例如,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军事干预,引起了人们对国家安全之外的政治目标运作进程的关注。俄罗斯通过这些干预措施成功地消除了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然而,这并没有被美国或北约所阻止。通过消除地缘政治不安全因素,俄罗斯把“成为大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五、概念背景:灵活联盟与弹性竞争

“灵活联盟”是指一国可以在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或转变的基础上形成联盟,以应对国家安全威胁,追求其国家利益。“灵活联盟”通常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联盟关系,这主要体现为一种中短期的战略,而非长期的战略趋势。

“弹性竞争”界定了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动机重叠和冲突领域中的国家间关系。在弹性竞争的背景下,国家间基于利益的联系得到加强,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下降;通过将国家间关系扩大到不同的领域,这些国家更愿意在每一个可能的领域达成和谐状态,而不是继续增加国家间竞争。例如,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的最终后果是两败俱伤,那么它们可能会转向更灵活的竞争模式。

六、土俄关系:国际领域中的灵活联盟与弹性竞争

当我们审查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大战略时,我们发现土俄两国均对当前国际秩序不满。就构建国际秩序的因素而言,土俄两国都在试图构建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以秩序为中心的逻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国之间所面临的安全困境。

与此同时,在中东地区事务中,俄罗斯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将美国的力量排除在地区事务之外;而土耳其的战略目标则是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权。就此而言,俄罗斯将土耳其视为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效力的工具,而土耳其视俄罗斯为一个平衡因素,可以用来加强其战略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灵活联盟和弹性竞争的结合:一方面,两国开始在叙利亚问题上采取联合措施,抵制美西方对叙利亚问题的介入,如组成阿斯塔纳进程;另一方面,尽管土俄两国支持叙利亚和利比亚内战的对立双方,但他们已经转向了弹性的竞争模式,这意味着两国选择了一条比可能导致冲突更合理的道路。

叙利亚和利比亚局势造成的土俄关系灵活联盟和弹性竞争的融合模式,也体现在南高加索地区。由于美国的战略收缩,国际体系中出现的地缘政治权力真空可以在俄罗斯和土耳其的领导下,以多边主义向区域化的转变来填补。土俄两国在处理高加索事务中都孤立了美国,并成功阻止了冲突。由此可见,于土俄两国之间的灵活联盟和弹性竞争的融合性模式已被证明是南高加索地区最近的局势的产物。

需要说明的是,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这种基于灵活联盟和弹性竞争的关系不可能发生在两个地位平等的行动者之间。俄罗斯对土耳其的优势地位、土耳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以及土耳其自身实力的增长共同造就了土俄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并促使两国关系向灵活联盟与弹性竞争的方向演变。

七、结论:土俄关系未来的替代性方案

对土俄两国未来关系的评价可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方面,土俄两国交界的“灰色地带”主要分布在南高加索、黑海、南欧、中东,以及东地中海地区。在上述地区,两国的政策立场可能对立,但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一方面倾向于进行灵活地联盟,另一方面则进行烈度可控的弹性竞争。这同时考虑到了土俄双方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阿斯塔纳进程、关于纳卡冲突的协议,以及两国在叙利亚、利比亚和乌克兰的互动事实,都是上述“灰色地带”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就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来讨论未来的不同设想。第一种设想与“灰色地带”的扩张有关;土俄关系中“灰色地带”的扩张或将会对双边关系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种设想是土俄双边关系的相互依赖性更强;能源、军事技术合作,以及在中亚、高加索和黑海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或可大幅提升扩大土俄关系。第三种情况是土耳其进一步融入北约和欧盟,并将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组织的关系恢复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这将可能强化俄罗斯对土耳其的威胁认知,并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新的问题。

【编译者简介】

张峻溯,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研究兴趣为“颜色革命”、土耳其外交、国际关系理论,邮箱:zhangjs17@lzu.edu.cn。

【校对者简介】

董一兵,山西临汾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大外交智库研究员。本科就读于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获得一次三等学业奖学金。硕士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所学专业为国际政治,在读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学业奖学金。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文章一篇。邮箱:dongyb20@lzu.edu.cn。

有恒·欧亚学术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15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3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yujb20@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张峻溯

校对:董一兵

审校:李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