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研”读书会】我院举行“笃研读书会”第四十五期活动

日期:2022-05-30 作者: 点击:[

 

2022年5月29日晚,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笃研”读书会第四十五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基于让大家学习“如何撰写论文、如何修改论文、如何发表论文”的初心,“笃研读书会”尝试举办三期“论文分享会”,采取轮流分享的原则,已发表论文的同学依次分享论文写作的心得体会,以便让大家在论文写作方面有所提升。

本次读书会为“论文分享会”第二期,所读的四篇阅读材料分别是《边界功能、威胁认知与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应对》(曾向红、罗金,载《当代亚太》,2020年第1期,第113-132页);《中断还是反复——“颜色革命”中的路径依赖》(曾向红、尉锦菠,载《俄罗斯研究》,2022年第1期,第92-123页);《偏离“欧洲化”:身份管理策略视角下的土耳其外交转型》(曾向红、张峻溯,载《欧洲研究》,2022年第1期,第136-162页);《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曾向红、田嘉乐,载《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年第2期,第129-137页)。

在读书会主持人周文婧对论文分享会的主题和文章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后,罗金同学首先从构思、写作、投稿和见刊等四个方面分享了他的经验和感悟。在论文构思方面,罗金同学简要介绍了《边界功能、威胁认知与中国对陆上边界问题的应对》一文的主要内容与分析框架。在写作方面,罗金认为写作中的沟通至关重要,在和导师不断沟通的过程中,论文的框架、行文、结构才能更加规范。其次,大量的一手史学资料和数据,对该文的写作大有裨益;罗金建议同学们在写作文章时可以借鉴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最后,作为研三毕业生,罗金分享了研究生学习的三点感悟:其一,忠言逆耳利于行。答辩老师、导师和同学给出的建议可能并不“顺耳”,但这才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真正所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其二,好文章是反复改出来的。从写作到见刊,他修改过不少于20次,才逐渐修改为一篇好文章。其三,好心态大于一切。罗金感慨投稿之后将是漫长的煎熬,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和潜心写作,就不必太过于纠结最后的结果。写作过程中能够使自己不断提升、进步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随后,尉锦菠同学分享了《中断还是反复——“颜色革命”中的路径依赖》一文的写作历程和投稿经历。尉锦菠同学认为,做学术研究应该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是为了快速完成一篇论文。此外,就如何修改该文,尉锦菠同学进行了细致的分享,并认为导师对他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讨论环节,常晓燕老师和刘倩老师就文章的选题动机、研究设计和行文细节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与讨论,尉锦菠同学一一予以回应和解答。讨论之余,韦进深老师勉励同学们“花苦功夫,做真学术”。韦老师认为,好的文章一定是在和编辑的反复“交锋”中磨练出来的;同学们要培养问题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学术视野。

接下来,张峻溯同学分享了《偏离“欧洲化”:身份管理策略视角下的土耳其外交转型》的写作思路和投稿历程。首先,他阐述了选择土耳其作为其研究方向的理由。在寻找研究方向时,张峻溯认为应该同时具备议题的多样性、地域的重要性、研究的联系性三个特点。其次,他建议同学们直面审稿专家的意见,应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张峻溯分享了文章完成后他对于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感想,并对写作过程中老师同学提供的慷慨帮助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在点评环节,韦进深老师认为:兼具史学厚度和理论深度的论文应该成为同学们毕业论文写作的努力方向,将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严密论证逻辑,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历史中负面案例的存在。

最后,田嘉乐同学从写作、投稿和收获三个方面分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一文。在写作方面,田嘉乐认为,在阅读了相关文献后要敢于下笔,不要陷入繁杂的文献中。在投稿方面,她分享了文章的投稿流程和审稿专家的意见。在收获方面,田嘉乐同学认为,在研究中要将自己的兴趣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在论文写作中要注重选题的深度和连续性;在论文修改中要将审稿专家意见与老师同学意见相结合。

在读书会的最后,针对同学们就论文所作的分享和提出的困惑,韦进深老师、刘倩老师和常晓燕老师分别做了总结和解答。此外,三位老师鼓励同学们勤勤恳恳学习,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在感兴趣的领域深耕。学术之路道阻且长,三位老师告诫同学们不能只抱有功利心,注重论文发表的结果,而应厚积薄发,不断成长。

至此,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

撰稿:周文婧

审定:张峻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