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者 张彤彤
【文献来源】Juan Fernando Tellez, Erik Wibbels and Anirudh Krishna, “Local Order, Policing, and Bribes: Evidence from India”,World Politics, Vol.72, No.3, 2020, pp.377-410.
一、研究背景
现代国家的首要责任是建立秩序。执法行为的一线提供者是警察,但世界各地的警察在不同地区、城市甚至社区中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差异很大。在某些情况下,穷人的不安全感源于没有警察,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它植根于警察存在索贿行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把这些非正式的贿赂行为看作是换取警察提供公共服务应该付出的代价。索贿、低效、腐败充斥着印度警察部门。印度的犯罪率来自警方的报告,而不是基于对受害者的调查。因此,警察可以通过不报告犯罪情况来降低犯罪率。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印度警察在执法行为中普遍存在索贿行为,包括帮助人们免除交通罚款,向小商店收取“保护费”等。这些巧立名目的“收费”行为是非法的。印度警察的索贿行为招致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以及民众对警方强烈的不信任感。
二、研究问题及其假设
本文回答了三个问题:公民在什么条件下愿意向警察寻求安全保护?如何解释警察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收取报酬(本文特指警察的受贿行为——译者注)数量的变化?个人和社区层面的特征如何影响公民对警务服务的体验以及满意度?本文的论点是将地方民众概念化为社区社会网络的中心成员。作者假设: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具有中心地位的个人将会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警务服务;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更具组织性的社区将享受到更优质的警务服务,因为这些社区有能力协调支持当地事务官和政客,从而可更普遍地调解警察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随后,作者探讨了当地冲突的程度和社区领导人的作用。通过这两种机制,个人和社区网络可能会影响当地秩序和治安的特性和质量。
本文通过对印度城市160多个贫困社区的8000多名民众和170名非正式社区领导人的大量原始数据收集,努力来检验这些假设。通过结合样本和全网络调查,检验了个人和社区特征如何影响公民对当地冲突的感知、对警察的满意度、公民因享受警务服务而付出的代价(以公民期望贿赂警察的金额来衡量)。
三、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本文在印度三个城市的163个贫民窟进行的原始家庭调查: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的斋浦尔(Jaipur)、比哈尔邦(Bihar)的巴特那(Patna)和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班加罗尔(Bangalore)。这三个城市横跨印度版图:南部的班加罗尔、西北部的斋浦尔及东北部的巴特那。它们也反映了贫民窟的发展差距:班加罗尔是印度最富有的城市之一,而巴特那是最贫穷的城市之一,斋浦尔介于两者之间。为了克服缺乏准确的贫民窟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确定社区边界的困难,调查小组利用对卫星图像、实地调查小组、登记贫民窟和贫困家庭的政府名单以及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名单进行分析。作者及其团队初步筛选出了三个城市的517个贫民窟(斋浦尔273个,班加罗尔132个,巴特那112个)。为了确保贫民窟的代表性,作者根据住房质量和公共服务的可获取程度进行了抽样,随机选择了大约40个贫民窟,以确保贫民窟的类型分布具有随机性。目前的这项研究总共使用了来自163个贫民窟的大约40个家庭访谈的数据,与此同时,作者及其团队还对斋浦尔和巴特那80多个贫民窟的171名非正式社区领导人进行了采访。
在概念的操作化方面,作者及其团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调查问题,来衡量民众对当地治安状况的感知程度和公民对“警民”关系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受访者是否愿意向警方报告三种不同的家庭物品(炉子、电视和摩托车)被盗情况;受访者希望向警方行贿多少钱来换取警察调查盗窃行为;受访者是否会要求当地领导人协助他们追回被盗物品;受访者观察到的社区社会冲突的频率;受访者对盗窃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当地治安状况的总体满意度。
为了衡量个体的社会联系,作者及其团队还使用两个常见的调查和验证问题。这些问题衡量了受访者在贫民窟内的社会凝聚力:(1)假设您的10个邻居受邀帮助社区工作,例如社区供水项目、清洁排水沟或在路边除草, 你认为会有多少人出现?(2)您家的邻居会经常帮助对方解决问题(例如,照顾生病的家庭成员,找工作,借钱)吗?本文使用第一主成分衡量个人的社会联系。预期结果是那些感知更大的社区合作的人将比那些感知更低合作的人有更多的社会联系。
通过一项单独的调查验证了这种测量社会联系的方法,该调查捕获了斋浦尔和巴特那8个贫民窟中所有家庭的社会网络。在这8个定居点中,首先列举了所有成年人的名字,将它们编程成调查问卷,然后回到定居点,询问每个家庭在23个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网络中互动的个人的名字。社交网络中的关系是由与社会联系有关的问题建立起来的,包括受访者与谁社交,向谁寻求帮助,并提供帮助。图2描述了网络样本中三个选定的贫民窟的社交网络。我们观察到个体层面的社会联系的变化,即每个节点(人)拥有的线的数量,从社会隔离(根本没有连接的节点)到有许多社会联系的个体。同样还观察到,总体贫民窟密度(贫民窟所有节点之间的连接密度)有相当大的变化,例如,中部贫民窟显示出比其他两个更密集的关系。
在样本调查中用来构建社会连接测量的两个问题也可以在网络调查中找到。当拥有贫民窟完整的社交网络时,在社会联系度上得分高的人是否有更多的社会联系。作者计算了受访者在社交网络中的程度,并将其与社会关联度进行量化回归分析。
为了衡量个人的政治联系,作者选取了四个调查项目的第一个主要部分:被访者的熟人是否通常投票给同一政党;被访者参加社区会议的频率;在过去一年获得贫民窟领导人的帮助;以及受访者最近是否联系过官员以解决个人问题。作者的研究预期是,在社区政治和政治组织中更活跃的人比那些不那么活跃、能够贡献和利用政治调解网络的人更有政治联系。
根据上文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个体连接和社区水平的连接或密度。为了衡量后者,只需在社会和政治变量的社区层面取个体水平联系的平均值。在许多(少数)人有高个人联系的社区,这些社区密度测量应该是高(低)的。发现个人的社会或政治联系与贫民窟水平的密度(社会或政治)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在4和5之间。
作者得出了贫民窟聚集的标准错误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控制的回归结果。还使用报告的家庭资产指数来控制经济状况。从而进一步包括了社会突出的身份类别的指标变量,包括受访者是否是穆斯林,以及他们是否属于一个特定的种姓或部族。解释将社会异质性与集体行动能力减弱联系起来的研究,还包括了关于贫民窟基于宗教和种姓的分级水平的两种措施;测量范围从零(所有贫民窟居民分别属于同一宗教或种姓)到一个(贫民窟居民属于不同的宗教或种姓在相同的比例)。最后,使用包括波固定效应,以解释样本中不同城市的差异。
控制和使用各种理论上相关的结果,旨在解决联系和密度变量以及公民与警察的经验之间的潜在混淆。然而,因为无法接触到社会和政治联系变量的实验变化或准实验变化,所以混淆总是有可能仍然存在。偶然性是一个影响社会网络上更广泛的问题,因为通过实验操纵社会关系或发现与观察数据的相关性“似乎是随机的”变化的。
(三)研究结果
1.失窃报告
图3显示了向警方报告失窃情况的公民与一个社区的社会密度水平之间的关系。有一种趋势,即社会密度较高的社区往往更愿意向警方报告失窃行为。社会密度从非常低的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的增长幅度更大。表1给出了将个人联系性和社区密度与公民向警方报告盗窃行为的意愿相回归的结果。结果表明,个人层面的社会联系和社区层面的政治密度与受访者向警方报告失窃状况的意愿有关。
2.贿赂
此处所展示的结果是受访者期望向警察支付登记被盗财产与进行调查的金额。部分受访者不愿回答这个问题,这对分析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样本非常少,因此作者只只关注了发起对失窃摩托车调查的贿赂行为。是否向警察报告失窃案件可能与当地民众预期的贿赂金额高低有关。例如,公民可能不太愿意在预期贿赂成本较高的社区内报告失窃事件。考虑到数据的分布和报告的贿赂支付是整数的事实,因此依赖于零积分的负二项式模型,作者认为,社会联系较多的个人(而非贫民窟)期望支付更低的贿赂。图5说明了这种情况,即社会联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极端情况下,社会联系多的贫民窟居民期望向警察行贿的额度比社会孤立的人低了近60%。
3.警务服务满意度
通过测试个人和贫民窟层面的网络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警务的整体满意度。作者发现,导致个人和社区更愿意报告犯罪和期望提供较低贿赂的相同因素,也应使人们对警务服务更加满意。表2显示了在当地警务的总体评估中,社会和政治的社区密度和“个人-社会”联系之间的一致模式。社会联系广泛的公民、社会联系密集的贫民窟和政治联系密集的贫民窟往往倾向于报告其贫民窟当地的治安状况。如图6所示,这三种措施的效果是一致的,对政治密度尤其显著。
4.机制和稳健性
社会联系密集的贫民窟和个人可能比社会联系分散的贫民窟和个人,有更多更好的非正式手段来解决内部争端和治安问题(而不转向求助警察)。较少频繁地接触警察可能会提升民众对警察的满意度。社会联系密集的公民或贫民窟可能能够更好地利用贫民窟领导人的影响力进行与警察互动。
作者的检验结果支持如下结论,社会联系密集的公民和贫民窟与警察有更好的关系,因为他们可以接触到社区领导人。这两个连通性(即个体水平)变量和密度(即贫民窟水平)都是正相关的且不显著(表4)。其影响是巨大的(图7),在某些情况下,使贫民窟居民寻求领导人帮助解决重大盗窃案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甚至三倍。
对169名贫民窟领导人的半结构化访谈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他们是将强大的非正式网络与提升警务质量与改善社区安全状况联系起来的一个关键机制。在接受采访的169名领导人中,大约60%的人说有居民来寻求帮助。班加罗尔一个定居点的一位领导人这样描述他的角色:“在贫民窟,最大的问题是警察。即使这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闯入人们的房子,拖走人们并殴打他们。我们试图通过去专员的办公室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名当地领导人帮助贫民窟获得供水服务时,周边社区出现了不安全情况。受访者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描述。一名当地居民说:“警方给我们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安全保护,并视察了该地区。在供水接通之前,警察预料到了麻烦,并给我们提供了安全。”当被问及如何帮助居民时,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表示,他们联系或亲自陪同居民到警察局。而社区领导人提供秩序的范围也超出了盗窃这一犯罪行为。班加罗尔的一位贫民窟居民解释了当地领导人是如何保护社区不受外人伤害的:“没有人被允许进来,没有人被允许制造麻烦。如果他们(犯罪者)听到他(领导人)的名字,他们就会逃跑。”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作为内部和平缔造者和外部调解人的双重作用是明确的。领导人调查还强调了选举政治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因为领导人作为参选者,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来换取社区居民的选票。作为对警察的替代、安全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超过60%的领导人承认提供了一些关键的回报:在选举期间对贫民窟的支持。这种现象在印度有很好的记录,但通过关注社会关系,我们的分析也指出了这些庇护关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作者还探讨了个人的社会/政治中心性的影响可能会受到一个社区的整体社会/政治密度的制约。
如上所述,社会密集的社区可能需要更好的警务。这种改进的警务将适用于所有邻里公民,并减少与警察互动的个人意外事件。警务将更好、更公平地分配给所有邻里公民,而不仅仅是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居民。其中一个含义可能是,随着社区社会密度的增加,对社会中心个人的警务回报将下降。
为了测试这种可能性,在所有的结果模型中相互作用的个体的连通性和邻域密度,几乎没有发现证据表明连接性和密度之间有条件关系。如果贫民窟层面的密度确实改变了个体的联系,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那些有社会联系的人所经历的当地警务的改善随着社区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贫民窟中越来越多的人建立社会联系,获得警务的机会变得更加公平。然而,整个模型的结果表明,个体和社区层面的网络措施通常不会相互调节。
四、结论
个人网络位置和社区网络密度都与警察接触的意愿(例如,向他们报告失窃状况的意愿)、贿赂警察的预期成本以及对警察的总体满意度有关。同时发现,这些结果并不是更网络化的社区经历更少冲突的结果,而是这些社区更有可能在与警察互动时依赖政治调解人。作者的最后一项发现强调了政治调解在世界上许多穷人与国家正式机构互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了两个方向。首先,需要更多的研究明确考虑民族、种族或宗教方面,以维持多种族社会的警务服务。其次,考虑到本文研究的观察性质和许多现存研究的观察性质,可以发现与警务服务质量相关的实证研究非常需要。虽然确定个人或社区社会网络性质的外源性变化是困难的,但发展项目往往包括旨在社区内建立社会资本的干预措施,作为改善服务提供的一种手段。在社区警务项目和其他旨在改善社区和警察之间关系的努力中建立严格的影响评估,将大大有助于提高研究者对公民如何应对糟糕治安状况的理解。
【编译者简介】
张彤彤,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生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代表经济学院多次参加天商杯足球比赛,获得亚军一次,季军两次。
【校对者简介】
尉锦菠,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曾获得吉林大学三等学业奖学金两次,兰州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一次,二等学业奖学金一次。2020年获得兰州大学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三届学术年会征文大赛二等奖。2021年获得第二届“萃英杯”欧亚研究生论坛二等奖。研究兴趣为:社会运动与制度变迁、非传统安全问题、中亚地区治理。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10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3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yujb20@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张彤彤
校对:尉锦菠
审校:陈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