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星期六,下午三时整,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十期“青简”研讨班开始举行。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的方式进行,由梁朕朋老师主持,来自文学院的杨兴旭同学以及政国院的贺承松、黄静蕾、韩明杰、赵越和田磊等六位同学参加。本次读书会选取《明史·太祖本纪·卷三》作为阅读文本,文本涉及洪武十五年至明太祖驾崩之间,长达十六年的历史,展现了“洪武之治”壮阔的卷尾图景。
在结束对原文的分段朗读之后,同学们自由分享了个人的阅读感受和看法观点。首先开麦发言的是贺承松同学。贺承松将关注点放在了明代的皇室家训问题上。从阅读文本中有关明太祖定礼乐、省刑罚的具体举措谈起,承松同学简要介绍了作为明代“祖宗遗训”核心的文本《皇明祖训》。他说道,《皇明祖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持宁、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等十三章。其中,首章是总纲和核心。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项,本朝国策、为君之道、谨防之事、宗藩关系、礼仪制度。其中,贺承松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结合二十世子孙用字排辈的后世沿革情况,连同其自身所反映的五行生克思想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在贺承松发言的基础上,韩明杰同学补充分析了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的相关史实,从而说明《皇明祖训》中列十五个周边国家为“ 不征之国 ”,永不对外扩张的政策思想,对后代国君施行具体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下来,结合朱元璋废黜丞相,权归六部的行政举措,黄静蕾同学认为,这反映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基本事实。并且,从洪武后期逐渐成型并完善的作为明代行政决策中枢的内阁同样是明代皇权高度专制化的产物和体现,它表明了在明代相权已无力与皇权相抗衡。
田磊同学的发言则援引原文,“六月甲辰,诏有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祀,复其家。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他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明朝政府已经建立了类似当代社会兜底保障的举措。由此,我们要以史为证,打破社保制度是中国全面“移植”西方经验的错误论断。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以史为鉴,从传世史料中发掘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在同学的发言结束之后,梁朕朋老师向大家补充介绍了明代的行政决策机制。从票拟、批红以及廷议,这三个明代政治的“关键词”谈起,梁朕朋老师说道,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罢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指皇帝)总之”,但是,“六卿分职” 体制下权力的高度集中,无疑破坏了官僚政治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维度,给政府的“政策创制” 带来了诸多不便。在经历了初叶几十年的重构与调整后,于“内外相维” 中最终完成了从 “六卿分职” 到 “监阁共理朝政” 体制的嬗变,从而既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皇权,又保证了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由此,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这对于我们理解明代的行政决策中枢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梁朕朋老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梁老师鼓励了同学们保持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积极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读书会发言中,对个人观点进行更加清晰和逻辑化的表述。
撰稿:杨兴旭
供图:贺承松
审定:梁朕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