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笃研读书会”第三十七期活​动

日期:2021-10-10 作者: 点击:[

2021年10月9日晚,我院“笃研”读书会第三十七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十四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两篇阅读材料分别是《全球性地区治理的观念生成和实现路径——兼以互联互通的政策扩散为例》(耿协峰,载《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4期,第80-105页)和《“回归区域”?—理解全球安全治理区域化的演进》(陈翔,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8期,第55-83页)。

首先,本次读书会的主持人高志环对文章作者和文章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问题和挑战频发,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已难以为继,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符合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的新全球治理理念的出现。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核心战略愈加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关注,这两篇文献便是最新的理论结晶。

耿协峰老师的文章提出了“全球性地区治理”的概念,并认为这是为了解决如何走出当前全球治理困境而提出的新观念或新议题。“全球性地区治理”的要义是在全球主义的观照下,各国际行为体在地区层面就某个或某些议题,或就整个地区的全面合作问题,开展政策协调,构建制度性联系或者组织地区共同体等活动,旨在先行实现世界各个地区的治理和善治,最终达到全球的治理和善治。这种新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全球学和全球国际关系学,其实践基础则是统筹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现实需要。作者试图在吸收学术界关于全球治理的两种主张暨“重建多元主义世界秩序”和践行“全球主义观照下的国家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概括为“全球性地区治理”的新观念或新议题,并引入比较地区主义中的政策扩散视角,兼以互联互通的政策扩散为例,对全球性地区治理的实现路径或现实可行性展开分析。

陈翔老师的文章试图回答为什么全球不同区域安全治理区域化存在显著差异,安全治理区域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作者认为安全关系认知与区域治理能力是安全治理区域化或者区域安全自治水平的关键因素。为验证此理论假设,作者对欧洲、非洲和中东三个区域进行了比较分析检验。论文指出,以欧洲为代表的高水平安全治理区域化是区域成员积极互动带来高安全关系认知度以及强区域治理能力的结果;而以非洲为代表的中等水平安全治理区域化是高安全关系认知度-弱区域治理能力的结果;至于中东地区,则属于低水平安全治理区域,其内部缺乏紧密的关系结构与系统的制度安排,自主性较低,区域成员无心也无力应对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

随后,与会同学围绕两篇文献就各自的收获、启发及困惑进行发言讨论。发言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同学们普遍认为两篇文献结构清晰,视角新颖,文献丰富,数据扎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二是同学们对文章提出了一些疑问,如在定量研究的文章中各个变量的确定,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把握;三是同学们讨论了文章带给自己的启发,例如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需要注意如何将政治话语合理地转化成学术语言以提高文章的学理性和可读性。

最后,曾老师针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予以答疑解惑,并作概括总结。曾老师将全球治理与地区治理之间抽象的关系用学校和学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类比,为同学们生动形象地梳理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总结。此后,曾老师就四个方面的问题做了讨论:

一是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曾老师认为,首先,虽然“以刊评文”的风气不完全可取,但顶尖期刊上刊发的文章其水平毕竟有所保障,从中选取文章可以提高阅读好文章的机率。其次,学理性文章和政策性文章判断标准不同,这两类文章本身不存在高下之分。故老师强调,同学们应同时掌握撰写政策评论性文章和学理驱动型文章的能力,并努力做不可替代之学问。最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大家应从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内中选择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并提高阅读效率。

二是论文写作时如何处理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论文写作中,真正的价值中立是无法做到的。同学们要在尽可能接近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做具有科学意义的学理研究。

三是如何回避论文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曾老师以问题驱动型的论文为例,建议同学们在撰写文章时可以把结论部分扩展为结论与讨论,在讨论中说明文章存在的缺陷。其次,让自己的文笔变得更加成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可以适量采用严谨科学的词汇,避免武断地在文章中轻易下结论从而给读者留下不好的阅读印象。

四是读书会文献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首先是从顶尖期刊中选择国际关系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以便让同学们了解到相对前沿的研究议题;其次会选择能引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的文章;最后老师建议大家多选择问题驱动型的学理文章进行讨论学习,并分析其对自身研究可能带来的启发。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撰稿人:高志环

审定:任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