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七十六译】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看法和期待

日期:2020-12-15 作者: 点击:[

田嘉乐  编译

【文献来源】Huasheng, Zhao,“China’s View of and Expectations from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ian Survey, Vol. 53, No. 3, 2013, pp. 436-460.

【作者简介】赵华胜(Zhao Huasheng),1986—2004年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后任俄罗斯中亚室主任。2005年起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外交和安全、中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关系。

【期刊简介】《亚洲调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亚洲研究双月学术期刊。期刊范围涵盖外交、裁军、导弹防御、军事事务和现代化、种族、种族暴力、经济民族主义、大选和全球资本主义。

赵华胜        Asian Survey

一、研究背景

上合组织经过十余年发展(编译者注:本文刊发于2013年),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建章立制的初创阶段,步入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中国对上合组织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旨在明确中国对上合组织的看法和期待,具体包括中国对上合组织在安全、能源和经济上的利益关切、中国对上合组织的贡献、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合组织在阿富汗问题、区域经济合作及与欧亚联盟和美国关系。

二、研究内容

(一)安全是中国的首要关切。上合组织建立了区域安全合作机制,保证了中国与中亚各成员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上合组织将与“东突厥斯坦”的斗争从中国扩大到上合组织,特别是与新疆直接接壤的中亚成员国,尽管上合组织尚未建立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但通过组织联合军事演习来威慑恐怖分子,表明了上合组织打击恐怖主义的意愿和决心,同时在必要时也可采取联合行动。除此之外,军事演习也是各成员国之间军事领域的一种合作。

(二)能源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中国高度重视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并将其放在上合组织议程的重要位置。能源合作对中国和中亚国家都有利,对于中亚,中国的角色是主要投资者和可靠且几乎无限的市场,中国还为中亚国家在出口目的地和运输路线实现能源多样化战略方面提供了其他选择。对于中国而言,中亚是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供应来源。良好的政治关系、紧密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陆上和直接运输路线,使中亚成为中国便捷的合作伙伴。因而,中国与中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等。

(三)经济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来不仅要保持新疆稳定和安全,还要使新疆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和繁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于2010年批准了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附近的新疆喀什地区为经济特区,目标是将喀什地区转变为面向新疆南部、中亚和南亚的区域经济中心。中国的理想目标是建立自由贸易区,但因中国未能正确预估其他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准备,加之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随后调整了方针,下调了目标,并降低了实施速度。中国将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同时,在上合组织中,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的另一优先事项,特别是在运输方面,中国将支持多条中亚铁路建设。

(四)中国对上合组织的贡献。首先,中国的参与对于使上合组织成为一个独特的组织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上合组织将仅仅是独立国家联合体、欧亚经济共同体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缩影。其次,中国既是上合组织的决定性政治支持者,也是增加上合组织发展动力的引擎,关于上合组织的许多概念和思想都应归功于中国的倡议。再次,中国是世界经济合作的火车头,中国不仅是上合组织内部经济合作的积极推动者,而且是最大的金融贡献者。最后,中国还帮助维护政治平衡,协调成员国利益。

(五)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1.区域不稳定困境。如果中亚地区严重不稳定,中国和上合组织应该怎么做?中国和上合组织不能干预成员国内政,但成员国政治与社会动荡对中国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又具有破坏性。因而,上述问题就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尚未解决的难题。作为非官方的立场,作者提出“建设性参与”新方法,此方法并不主张通过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来否定不干涉原则。建设性参与意味着帮助制止冲突,促进和平解决事件,减轻人道主义灾难,这一切都符合国际法并尊重国家主权。最后,在仔细研究区域不稳定问题时,发现问题不仅在于上合组织的不干预原则,还在于缺乏反应机制,因而为了进行建设性参与,上合组织应建立有效的反应机制。

2.是否扩员?上合组织的扩员应符合四个基本指南:地理指南、政治指南、效率指南、议程指南。作者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将成为上合组织可能扩员讨论的焦点。印度虽从未表示过希望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意愿,但印度的态度更像是害怕被拒绝,而不是对上合组织冷漠的迹象。在上合组织内部,印度将有很好的机会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这显然是印度的利益。同时,俄罗斯是印度加入最热心的支持者。中国在印度加入上合组织问题上持更加谨慎的立场,认为印度的加入在增加上合组织政治影响力的同时,可能在效率和议程方面造成问题。此外,组织的能力不一定与组织的规模呈正相关,规模越大不一定越好。巴基斯坦渴望加入上合组织,但上合组织还是谨慎地回应了巴基斯坦的热情。如果上合组织要扩大,这两个国家似乎将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不反对上合组织的扩员,但希望这种扩员是稳定和谨慎的。

(六)上海合作组织与阿富汗。2012年6月阿富汗获得了观察员国地位,表明阿富汗问题对上合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美国计划在2014年底之前将其作战部队从阿富汗撤出,阿富汗政府将接管所有的安全和国家管理职能,阿富汗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对阿富汗周边邻国的影响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包括上合组织在内的区域组织将承担责任,这将使阿富汗问题成为上合组织议程上尖锐而突出的问题。

(七)推进经济合作。作为一个多边机制,上合组织被中国视为一个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因此,中国正在努力建立区域经济机制,呼吁建立区域金融机构,同时倡导在能源、交通和通讯等领域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尽管上合组织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多边经济形式比双边形式复杂、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在整个亚洲广泛存在和中亚国家出于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的担忧。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进展并没有所希望的那么快。

(八)欧亚联盟—挑战?上合组织和欧亚联盟不是对手,而是伙伴。两个组织的伙伴关系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之间就合作备忘录达成了协议。两个组织的进步都不应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国希望上合组织和欧亚联盟能够并行发展、相互促进。

(九)美国—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美国与上合组织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美国很少关注上合组织,但不反对上合组织;第二阶段是随着2005年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宣言》发布后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开始对上合组织给予更多关注,并对上合组织的怀疑、不信任和批评增加了;第三阶段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因阿富汗问题,上合组织与美国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上合组织与美国关系的未来仍旧是模糊的,两者对话是可能的,但几乎没有整体合作。

三、结论

成立十余年后,由中国对上合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是适当的。上合组织帮助中国推进了中亚外交,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避免了中俄之间可能发生的区域冲突,增强了中国的安全和能源利益。上合组织已被证明是中国、中亚及其他地区外交独特和不可替代的行为体。展望未来,中国希望上合组织成为一个稳定、可靠、有效的平台,成为区域合作的框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利益。

编译者简介

田嘉乐,陕西宝鸡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获得两次校级三等奖学金。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两篇,担任校研究生会权益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部干事,获得三次三等学业奖学金和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干部”等荣誉称号。

校对者简介

李兴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本科就读于辽宁大学法语系,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一职。曾获得辽宁大学“悦读之星”荣誉称号,单项奖学金一次。2015年参加学校“爱心社”社团沈阳养老院“元旦送温暖活动”。2019-2020学年担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筹备协调兰州大学研究生2019春季多院篮球赛,负责协调兰州大学2019年研究生秋季运动会,组织筹划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元旦晚会。曾获得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干部”荣誉称号,兰州大学二等、三等学业奖学金各一次。曾参与外交部“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可行性分析”项目撰写。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7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2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chenkr14@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田嘉乐

校对:李兴基

审校:陈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