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交流实践,分享海外研学成果,培养学生跨文化研究视野,9月25日下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在榆中校区秦岭堂B413教室举办2025年“遇见丝路”哈萨克斯坦研学汇报展示会。学院院长朱永彪,党委副书记张军儒,研学团队团长宛程,研学团队教师孙博,本科生辅导员田歌,研学团队全体成员,各年级学生代表参会,共同聆听研学故事、交流实践感悟。

会议伊始,研学团队教师孙博首先介绍“遇见丝路”暑期研学项目背景与整体情况。该项目以哈萨克斯坦为考察核心,聚焦中哈历史文化交融与经贸合作,组织学生深入阿拉木图、奇姆肯特、图尔克斯坦等城市,覆盖历史遗迹、民族社区、中资企业等多元场景,旨在让学生跳出书本,在真实国际语境中理解跨境关系与国家认同。
随后,郝伟杰、提勒叶克・赛力克波力、赵文睿、薛富乐、康馨、巴克比尔・托呼塔尔6名研学团队成员依次结合实地见闻展开分享。郝伟杰在汇报中以哈萨克斯坦汽车行业发展为切入点,解析中资产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过程;提勒叶克・赛力克波力以中国哈萨克族的视角分享江布尔州历史遗址调研经历,讲述古老哈萨克部落与清朝的松散关联,以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生存逻辑差异;赵文睿通过马三旗东干人村等典型案例,展现中哈民间文化交融的鲜活实践;薛富乐、康馨、巴克比尔・托呼塔尔则以自身的专业为基点,分析中国企业在哈“本地化适配 + 优势互补”的扎根策略。成员们的汇报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温度,引发在场学生的强烈共鸣。



研学团队团长宛程在发言中对本次研学成果给予肯定。他表示,团队成员在考察中克服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挑战,不仅完成了预设调研任务,更主动挖掘东干人村调研、中企员工访谈等鲜活素材,展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遇见丝路”研学项目并非单一的海外走访,而是学院“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研学路线,增加多学科交叉视角,为学生搭建更优质的国际交流平台。

最后,院长朱永彪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学汇报呈现出“三个结合”的鲜明特点: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体感悟与学科思考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院对学生“知行合一”的培养要求。他强调,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伙伴,其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院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亚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推动研学实践、课程教学、科研创新三维度的联动,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周边国家、投身国际问题研究,为国家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此次汇报展示会的举办,不仅为研学团队提供了成果交流的平台,也为全院学生打开了了解中亚、认知国际的新窗口,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国际政治、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兴趣,为学院后续国际交流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