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时事观察】曾向红教授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效与意义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

日期:2023-10-20 作者: 点击:[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成绩弥足珍贵,十年经验值得总结。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引发社科界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全球发展、保障全球安全、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价值,应以本届论坛为契机,着力把握时代脉搏,深化合作共识,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献智献策。

为共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发展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从长安出发,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道。15世纪初的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往来,而且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了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历史性成就,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从中巴经济走廊、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到萨希瓦尔、卡西姆港等电站、卡洛特水电站……铁路、公路、航运、管道、能源、通信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为共建国家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血脉。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顾佳赟表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共建国家的物流运输成本,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可能,更为偏远和贫困地区带去了减少贫困的希望。中国在共建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电力建设项目,不仅让很多国家摆脱了电荒,也让一部分国家从电力进口国转变为电力出口国。

维修维护桥梁,解决居民出行难题;打出水井,满足村民饮水需求;安装路灯,照亮行人夜归之路……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了燃眉之急。顾佳赟说,“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建国家社区发展带去希望。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严格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社区生产生活,既培训当地人才、增加当地就业,也为当地修建学校、修缮路桥,实实在在地帮助改善所在社区的民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合作伙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泉谈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的力量源泉。中国的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全球治理观,是“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作用的精神支柱。

十年见证,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成果有目共睹。“一带一路”奉行平等、包容的合作理念,增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吸引力。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表示,以中亚五国为例,这些国家十分主动且乐于参加中国倡导的许多合作项目,不仅密切了双方的经济往来,而且逐步深化了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多边友好关系,实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良好对接。

共建“一带一路”获得广泛认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习近平主席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

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绿色、廉洁为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努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原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任琳表示,在理念层面,“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呼吁世界各国面对各种全球性的治理难题时,要树立“共同商议、共同应对和成果共享”的理念,克服信任赤字,共谋全球治理。在实践层面,中国也在践行这一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合作领域广泛、合作体量巨大,彰显出这一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回应、高度认同和踊跃参与。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振江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自身发展经验而提出的面向全球的发展倡议,需要志同道合国家的参与,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达到促进全球发展的目标,这必然要求它是开放的国际公共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试图解决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各方绿色发展的权利,共建“一带一路”积极顺应了国际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认为,廉洁在社会治理中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共建“一带一路”将廉洁作为行稳致远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始终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将有助于“一带一路”合作的相关项目造福大多数人,也将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前,治理赤字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王晓泉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是追求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追求的是世界经济的共同、综合、可持续发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统”,以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发展道路和区域发展多样性体现“分”,实现文化包容互鉴和民心相通,从而最终实现“分”与“统”相互结合、良性循环。

任琳进一步表示,在全球经济面临脱钩断链风险的当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倡导、践行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国际社会从规则层面修复缺乏整体协同的世界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透明、开放共赢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形成文明交流互鉴新局面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有力地推动形成了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于2018年在苏州校区成立丝路学院。5年来,丝路学院共招收了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62个国家的近200名优秀学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包容性的发展、共赢性的合作、协商性的沟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特征。包容性的发展,指各国都能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实现相互尊重、各美其美的共同发展;共赢性的合作,指各国通过合作共同获得各自发展的利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协商性的沟通,指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解决各国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独具特色的鲁班工坊、“丝路一家亲”、“光明行”等人文交流项目,不断深化的民间组织、智库、媒体、青年交流,奏响新时代的丝路乐章。张振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之自由流动、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只有民心相通、相互了解,才有可能相互理解、达成和解,实现共同发展。

在顾佳赟看来,民心相通尽管很难用数字去测量,但是能真真切切地展现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信任程度、遇事沟通的顺畅程度以及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民心相通不仅有力地支撑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朴实、具体的文化心理基础。

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如果把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看作开启奋进的序章,那么更多的精彩篇章将由各方共同书写。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指明了路径。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为融合中西方在发展理念上的差异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还为解决当前逆全球化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王勇提出,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意味着要以更加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将有助于中西方克服在发展理念方面的差异,同时为中西方国家在促进全球基础设施的联通、合作方面提供重要机遇。

王晓泉认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是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迫切需要学界跟上时代步伐,进一步深化学理研究,探索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既赋予中国学界新的实践使命和重要任务,又为中国学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目标方向。

曾向红表示,作为社科研究者,未来应着力从中国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在学术层面对这种世界性的影响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概念化、学理化的“翻译”,将其转化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话语。这不仅是为了解释中国当下实践,更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在做什么、中国在做什么,进一步为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践的理解和接受提供了有效前提。

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广泛凝聚世界共识与力量,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走实走深,必将把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条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