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网兰大物语】王亚琪:守勤奋求实学风,做朴素扎实学问

日期:2020-12-02 作者: 点击:[

能在2008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进入兰州大学读书,的确是一份难得的人生经验。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初入校园时,荒凉的萃英山下兰大被汶川地震变成危房的旧楼,和军训尾声时集体收看北京奥运闭幕式这两个如时空错置般的新生体验带给我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发展与落后,对大学的美好幻想与西北大地的粗砺相互交织,这是兰大教给我的最初一课。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理解兰大的精神和坚守。

生活照

当我震惊于榆中校区的“贫瘠”,陷入失落和迷茫,兰大的老师们却几乎立刻让我领略到了母校的丰饶和深沉。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王维平老师让我们走出校门,看看中国西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没有超越汉朝的二牛抬杠”;杨恕老师不断提醒我们,认识中国地缘政治的复杂现实,是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前提;国际关系史课上,王明芳老师则会带我们去将军院的草坪上,谈论考尼茨的外交革命和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渊博的老师们不仅将我引入了国际关系的知识殿堂,更以言传身教,让我时刻领会兰大的学术风骨——对学问的扎实态度和对中国,尤其是西北现实的深刻关照。汪金国老师在国际法课上让我们背诵的联合国宪章序言,如今我在讲台上仍然受用。在硕导陈小鼎老师面前战战兢兢地读出自己语句不通的论文,才明白学术论文的一句一词,哪怕一个标点都必须悉心打磨。杨恕老师多次创造机会,让我去新疆实地考察,告诫我“不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的意义”。

南开毕业典礼

从那时起,我才读懂了《兰州大学校讯·发刊词》中的那句:“研究西北实际问题,了解西北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兰州大学的一种重要任务;调查西北的宝藏,认识西北的真相,是兰州大学对于国家应尽的天职;提高西北文化之水准,培育建设西北之专门人才,均为兰州大学应负之使命。”兰大虽地处祖国西部,受制于经济落后和信息不畅,但也正因如此,在兰大做学问便只能依靠扎实与勤奋,比别人更认真一些,比别人多探索一步。也正因如此,西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状态成为兰大学人取之不竭的研究资源。兰大人也由此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做出并不贫瘠的学问,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兰大毕业后来到南开读博,初时感叹于东部高校师生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但兰大教给我的扎实学风让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尽管在优秀的师长同学面前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我还是不断告诉自己,不怕“慢”,只怕“浮”。为了一篇国际战略研究综述,我花费大半年阅读文献;尽管语言不通,但研究德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我仍然坚持尽可能找到一手资料,保证每个论据可靠;在日本一年,扎进爱知大学图书馆,求教不同专业的老师,了解日本各领域的治理政策。每篇论文发表前,我都像在小鼎老师面前一样反复琢磨修改。回顾我的求学生涯,兰大的“扎实”是我唯一的“优势”,也是我能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最重要的经验。

我的就业实际上是学业的延续,因而我的经历可能只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兰大学子们有些借鉴价值。总结起来只有一句,那就是珍惜兰大的“贫瘠”。因为榆中的荒凉,兰大的四年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唯一能够静心读书的时光。国际关系的经典著作,我几乎都是在榆中读完的,离开那里,很少再有地方和时间能让你完整阅读经典。因为西北的粗砺,才能够磨练出我们勤奋求实、宁静致远的学风,才能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认识中国的真相、挖掘中国的宝藏、思索中国的方向。榆中适合坐“冷板凳”,西北适合做“硬文章”,这是兰大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与李肇星外长夫妇的合照

个人简介

王亚琪,安徽合肥人,2008年进入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就读国际政治专业;2012年保送本校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经申请考核进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7年-2018年赴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任交换研究员;2019年在南开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

 

 

校友网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