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然而总想过不平庸的生活。
我,似乎一无所长,就像这世间的大多数,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众多的资源、没有艺术的天资亦没有后天的训练;我,似乎也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愿意倾注所有自由时间去做的事情;琴棋书画,样不精通,跑跳球舞,资质平平。总之,我认为我并不出众。
大学光阴荏苒,一晃便是四年,当我第一步踏入兰大榆中校区时,我没有想过毕业时的我是个什么模样,不敢想也不能想。我常觉得,兰大的大学时光就像是偷来的四年,让我有时间有空间再次整装出发,所以我对兰大很是感谢。再者,是国政,像是冥冥中的宿命,而我希望我能一直走下去。
选择国政也许是影响我一生的选择,因为我真得很想在这个领域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选择也是我在大学四年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步入大学,意味着成年,意味着需要慢慢学会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与决定负责。
大一下学期,当兰大萃英学院准备招生时,我心动过,我选择尝试,积极准备萃英哲学班的筛选考试。那时,我还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对哲学有一定兴趣的我,在萃英学院丰富的资源面前选择了一试,当时我想本科阶段进行哲学学习,也许能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至少是在思维方式上。的确,我并没有想着未来一直从事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功利心。但同时,我也没有强求,哲学学习尤其是萃英学院哲学班的筛选兴趣和天赋很重要,我只想试一试,是否走哲学这条道路更多地寄于缘分与命运。我选择一试,但也很犹豫。在这次选择的过程中,感谢老师给予的帮助,无论是哲学老师,还是专业老师都给了我尝试的勇气。现在我仍觉得当时尝试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兴趣和未来目标未明晰之前,不断地尝试是探索自己的过程,当然前提是慎重的考虑,即尝试成功与否的结果都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
萃英学院哲学班的尝试之后,迎来的是政治学专业分流,即在政治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之间做出选择。当时家人的意见更偏向政治与行政学,认为有助于未来公务员考试,更有利于就业,国际政治相对而言,更空泛一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剥夺我选择的主动权,只是向我提供参考。哲学尝试失败后,我并没有沉浸其中,我始终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要有一鼓作气的勇气,在能力范围之外要有顺其自然的豁达。经过大学一学年对国际政治学的接触,较之政治学与行政学,可能更有兴趣。大二时的我开始对未来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想从事研究工作,所以我选择了国际政治。
回顾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可以发现我并不一直是班级第一,有着比我更加优秀的人,这也是我未曾想过可以保送研究生的原因。大一学年我是班级第五名,大二学年第二名,大三学年第一名。我不否认其中有机缘的因素,同时我也确定有我的努力以及一往无前的信念。学习与生活都如逆水行舟一般,退后太过容易,前进过于艰辛,除非,一往无前是信念也是习惯。
大四保送研究生,我没有选择留在兰大。兰州大学在师资与教学质量上无愧于985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的头衔,但由于地处西部,一直存在优秀生源严重流失的问题。本科阶段培养的优秀学生往往会选择赴华北地区、东南地区继续深造。我也是如此。可能是心性尚不成熟,现在的我还没有沉稳下来,总是想着去看一看更广阔的世界。兰大一如母亲,她抚育了我,并一直在支持我,她磨练了我,也激发了我。她很平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土地,浑厚、有力,孕育生命而默默无言。我选择了离开,但并没有抛弃我的母校,不会忘记即将满一岁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知识的天空里,我是只风筝,而母校攥着那根指引路途的线。此时,我的选择更加清晰,未来也初见轮廓。人就在一个接一个的选择中,渐渐与过往告别,与未来挥手。如果将一个一个的选择比作岔路口,与世界作别时回首,原来这一生我走的是这一条路,其他路或许鲜花盛开,或者荆棘崎岖,已与我没有关系。
选择,在刚开始大学生活时已经存在了,是选择沉浸图书馆的遨游,还是体育场的奔跑跳跃?是选择学习、社团、学生组织间的自由行走,还是蜗居寝室的宅者时光?是选择稍许艰难的步步前进,还是安逸空虚的止步倒退?选择什么,什么就将构成这四年的大学时光,然,无论选择什么,请落棋无悔,但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