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九十六译】恐怖主义与新冠肺炎:实际和潜在的影响

日期:2021-06-15 作者: 点击:[

田嘉乐 编译

【文献来源】Gary Ackerman and Hayley Peterson, “Terrorism and COVID-19: Actual and Potential Impacts,”Perspectives on Terrorism, Vol.14, No.3, 2020, pp.59-73.

一、研究问题

新冠肺炎在2020年初开始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世界政治、经济乃至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恐怖分子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总体来看,对于恐怖分子来说,此次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恐怖分子的某些行为;但另一方面,由于恐怖主义行为的不对称性质,恐怖分子往往可以迅速适应并利用不确定、不稳定的环境来开展恐怖主义活动。本文初步探讨了新冠肺炎可能对当今恐怖主义的影响,并列举了新冠肺炎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可能对恐怖主义形势产生的十大潜在影响(排名顺序与影响的相关性和可能性无关)。

二、新冠肺炎对恐怖主义的影响

1.恐怖分子从事亲社会活动(Pro-Social Activities)

恐怖组织经常通过从事社会福利和其他活动来寻求并获得某种程度的合法性,特别是在政府治理不善的区域。拥有特定支持者的大型恐怖组织似乎将新冠疫情视为扩大支持的机会,从而开展招募和筹资工作。例如,巴基斯坦的“虔诚军”(Lashkar-e-Taiba)和“穆罕默德军”(Jaish-e-Mohammed)、阿富汗的塔利班(Taliban),以及黎巴嫩真主党(Hizb’allah)等组织都做出了积极的抗疫努力,并充分发挥了这些抗疫活动的宣传价值。

2.更容易受到激进主义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个人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破坏和压力为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宣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包括恐怖分子在内的各种极端主义分子也在广泛地利用新冠疫情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焦虑和混乱,进行激进叙事引导和“圣战”主义宣传。例如,逊尼派“圣战”分子声称新冠肺炎是伊斯兰教敌人的阴谋,是真主对腐败和无信仰者愤怒的表现,而只有加强对“真正”的伊斯兰教的信仰,才能阻止新冠疫情的蔓延。“伊斯兰国”(ISIS)及其支持者专门用英语向那些处于西方封锁下的弱势群体进行传播宣传。“基地”组织则试图鼓励那些处于隔离、被孤立的人们皈依伊斯兰教。

3.反政府态度的强化

各方散布的阴谋论加剧了民众对政府应对新冠肺炎不力的不满情绪,这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现有的挫折感,尤其是助长了反政府极端主义。其一,各国政府对疫情应对的被动、无力甚至是无能,动摇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削弱了政府的合法性;其二,对政府怀有特别敌意的极端主义分子抓住政府的失误,加剧了民众的失望与沮丧情绪;其三,民众对国家权力通过封锁及其他限制性措施而扩张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示强烈的反对。

4.对“千禧年世界末日”极端分子的启示

相对于寻找机会将疫情转化为开展恐怖活动的机遇而言,一小部分恐怖分子实际上可能受到疫情传播及其带来的死亡与破坏的鼓舞。他们认为当时机成熟时,必须采取行动来促进甚至发起他们自己版本的世界末日以确保获得救赎。以奥姆真理教(Aum Shinrikyo)等为代表,其信徒可能将当前的疫情视为末日的征兆,或者神对人类广泛不满的一个迹象,因此可能会催化他们对普通公众的暴力行为。

5.恐怖分子居家行动

随着“居家令”越来越普遍,恐怖分子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被迫居家行动。极端分子利用其拥有的资源以及日益扩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开始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除网络宣传和招募工作以外,他们还可能利用这段“停工时间”来筹划未来的袭击行动。此外,在疫情期间,网络犯罪态势总体有所上升,尤其是针对医院及其他医疗设施的软件勒索和攻击显著增加,恐怖分子此举的目的在于破坏相关系统,从而加剧疫情对公众生命健康的负面影响。

6.将生物恐怖主义作为可行策略

新冠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所暴露出来的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脆弱性,使恐怖分子意识到生物制剂作为武器的威力,以及各国政府应对病毒传播的迟缓与滞后,所以他们将生物恐怖主义视为一种可能的恐怖袭击手段。因为恐怖主义的一项关键战略便是通过对普通民众身体的伤害或威胁,从而对民众施加心理伤害。

7.新冠肺炎的武器化

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不太关心自身安全的群体来说,故意传播有害病原体从而使人们之间实现相互感染是可能的。所以,恐怖分子可能将新冠病毒用作武器,因为其具有高度传染性,且样本极易获得。将传播病毒当作武器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病毒的传播对社会造成的威胁很低,故意传播病毒通常是情绪爆发或特殊行为的一部分;第二种情况是利用病毒对特定意识形态目标进行有计划的攻击;第三种情况是感染者故意不分青红皂白地无差别传播病毒,以大规模延长或重新激发疫情。

8.在疫情期间发动常规攻击

在一些高度混乱和不稳定的地区,疫情为恐怖袭击提供了机会。但在大部分地区,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以往人群高度集中的机场、地铁、娱乐场所等变得人流稀少,这使那些寻求制造大规模伤亡的恐怖分子失去了攻击目标。与此同时,疫情的持续蔓延使医疗机构和医疗场所成为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因此,这些场所便成为恐怖分子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新目标。除了这种大规模恐怖袭击之外,圣战分子在法国也制造了几起“独狼”式的小规模恐怖袭击。

9.设施的安全性降低

疫情可能会对许多设施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首先,疫情期间安保级别的降低可能促使一些极端恐怖分子对国家纪念碑等象征性设施目标发动恐怖袭击;其次,疫情背景下,恐怖分子可能加大力度购买或窃取可用于制造简易爆炸装置或其他武器的原材料;最后,疫情期间,恐怖分子可能威胁监狱、拘留所的安全,尤其是制造骚乱以趁机释放“穆斯林囚犯”或ISIS武装分子。

10.分散反恐注意力

疫情所造成的身心不健康和社会混乱对反恐人员的反恐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其反恐能力。此外,应对疫情的需要可能会占用反恐工作的人员、资金及其他资源,对反恐注意力的分散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如ISIS、“基地”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等恐怖组织可能利用国际反恐力量的虚弱趁机发动恐怖袭击。此外,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和反复(第二波、第三波),国内和国际反恐力量之间的协作可能遭到削弱。而且,疫情造成的长期经济损失可能限制未来数年的反恐资源。

三、研究结论

新冠疫情对恐怖主义的影响或潜在影响可以按照时间段进行如下归类:短期影响——本文写作后的两三个月之内;中期影响——第一波疫情结束至实现广泛免疫之前,最早至2021年春;长期影响——人类彻底征服疫情后的几年。

短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与为减少疫情传播而采取封锁及其他限制措施直接相关的所有因素。封锁及限制措施导致人流无法聚集,这限制了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发生,一旦取消封锁,社会恢复正常的活动秩序,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阻碍也将消失。与此同时,针对医疗场所及其他设施的恐怖袭击将减少,民众的激进化程度及反政府态度、以及反恐工作的压力也将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疫情出现反复,感染人数再度增加,所有上述短期影响将再次显现,且程度亦将加剧。

中期影响:如前所述,恐怖分子将疫情本身武器化这一最大的危险将出现在中期,亦即第一波疫情结束以后。此外,上述一些短期影响也将持续至中期,虽然程度可能稍弱。尤其是疫情导致的经济损失将使民众产生持续的心理压力并对政府产生愤怒情绪,因此,激进主义及反政府态度也将持续至中期。出于同样的经济原因,国际及国内反恐工作仍将面临资源短缺的情况。还有,那些“千禧年世界末日”群体可能在这段时间开启其末日叙事。

长期影响:在疫情彻底结束后的几年里,各国将面临漫长的经济停滞和经济复苏的过程,恐怖分子在疫情期间所做出的招募努力将初现结果——大量幻想破灭、经历失业的年轻人将加入恐怖组织,生物制剂的武器化实验将开始出现,更为关键的是,反恐工作在各国政府工作议程中的地位将出现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如同1918-1919年的大流感,新冠疫情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对恐怖主义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本文的讨论大多是基于推测,但将新冠疫情的潜在影响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进行讨论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反恐资源及反恐注意力可能会下降,但各国的反恐机构仍应密切关注恐怖主义正在显现的这些系统性风险。

编译者简介

田嘉乐,陕西宝鸡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咸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期间获得两次校级三等奖学金。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两篇,担任校研究生会权益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部干事,获得三次三等学业奖学金和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干部”等荣誉称号。

校对者简介

陈明霞,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本科和硕士分别就读于兰州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一项。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9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2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haolx2019@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本期编译得到北京海纳丝路信息科技研究院的赞助,谨致谢忱。

编译:田嘉乐

校对:陈明霞

审校:王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