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九十四译】“新马来西亚”的威权创新与民主改革

日期:2021-05-27 作者: 点击:[

 

李泽亚 编译

【文献来源】Sebastian Dettman,“Authoritarian Innovations and Democratic Reform in the ‘New Malaysia’”,Democratization, Vol.27, No.6, pp.1037-1052.

研究背景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是一个多族裔、多元文化的国家,族群政治和宗教言论的两极分化一直是马来西亚政党分野的基础。马来西亚实行的是一种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党联盟执政的制度。其主要阵营为国民阵线联盟、希望联盟与和谐阵线(主要政党为PAS,马来西亚伊斯兰党),国民阵线联盟的主要政党——马来民族统一组织(UMNO,巫统),从国家独立至2018年连续执政长达61年之久。但2018年5月9日,希望联盟在选举中获胜,结束了国民阵线长期执政的局面,成为马来西亚新的执政党。希望联盟上台执政后,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

在东南亚,大多数国家仍然实行的是“威权政体”,选举也没有带来民主化改革。本文利用“威权创新”的框架,分析了马来西亚希望联盟自2018年大选之后采取的此类做法。研究表明,此次选举对马来西亚来说是一个有希望的突破,至少导致了选举和公民自由的逐步改善。

本文所强调政治争论的动态性有助于阐明竞争性“威权政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谜题:为什么选举的更替并不总是预示着民主的过渡。马来西亚的情况,提供了对政治行为者在这种选举之后对民主化和自由化所采取的战略和公众立场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政治决定制约民主实践的推进或后退的解释。马来西亚选举以来的经验也对最近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即继承者政党如何促进或阻碍民主化,因为他们在过渡后的环境中寻求“学着获胜”。而没有了胁迫手段和资助资源,前执政党被迫重新调整其战略,这可能涉及使获胜的新政府失去合法性,加深民族和宗教的两极分化。然而,正如马来西亚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执政政府既应对这种反对策略,又自主创新,因为它们在改变或维持现有的政治体制和规范方面处于最强有力的地位。

二、选举与民主过渡

以往的文献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选举制度的变化上,并假定“游戏规则”和对选举过程的控制是执政党和反对党争夺的主要问题。但在马来西亚,政治争议却集中在民主化对该国民族和宗教权力平衡的影响上。选举结果带来了增加少数族裔参与政治和治理的可能性,减少了马来民族君主制所行使的政治权力,并加强了对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的保护。这些代表了罗伯特·达尔(Dahl)对民主概念的包容性和公众争议方面的扩展。此外,缺乏对公民自由的保护,可能会有效地限制所有或某些公民群体对政治决策行使控制,从而“构成民主的基础”。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民族社会,民主化带来了对相对地位的争夺,以及多数和少数群体之间的权力平衡、财富分配、利益代表和公民身份的争夺。本文并没有检视这些问题在马来西亚政治中的许多表现,而是将重点限定于政治行为者所采用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少数族裔和宗教人士充分参与政治权利的做法,它们是“对有意义的公众参与的限制”。这也是本期特刊讨论的主要内容。

虽然选举更替有时被用来表示民主过渡,但有些学术机构也注意到,权力交替并不一定导致民主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马来西亚政治体制中尤为明显。在这里,选举的竞争性可能足以让坚定的反对派赢得权力,但原有体制的架构仍然存在。因此,现任者的更替提供了民主过渡的机会,或者说在治理局面下更具竞争性。

如果民主化不会自动从选举更替中产生,那么它就依赖于新政府“在塑造选举、权利和问责的规则和非正式程序中做出一系列离散的改变”。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政府的变革是通过现有的体制进行的,在这些领域积累渐进的进步是最可能走向民主化的道路。然而,民主化取决于选举获胜者和失败者所作的战略选择,新当选的政府可能在承诺进行民主改革的情况下上台,但最终会保持现有的优势,这有助于他们在随后的选举中保持权力。前执政党及其在野党可以通过使选举程序合法化和获得对民主的支持来决定按照民主规则行事。或者,他们可以试图使选举结果非法化,从而破坏新政府的稳定,或者试图保留现有的机构——实际上是“先发制人”的民主变革。

三、2018年马来西亚选举和权力改组

2018年5月,希望联盟上台执政,这是马来历史上第一次由反对派执政。此后,权力发生了一系列重组:首先,国民阵线联盟从13个政党缩减到最初的3个政党;州一级的国民阵线议员倒戈到希望联盟,国民阵线的控制缩小到两个边缘和资源匮乏的州;议会席位减少,从2013年88个减少至2018年54个再至2019年37个;面临内部清算,高层人物受到贪污和洗钱指控。其次,反对派PAS的影响力扩大,并在伊斯兰问题上与巫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然后,希望联盟将非马来穆斯林领导人纳入政府部门,并试图颠覆此前的权力体系。

选举几个月后,希望联盟在公众争议的情况下对选举和管理机构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选举委员会从总理办公室撤下并置于议会权力之下,削减总理办公室的权力和资源,将财政部长和总理职位分离,给予反腐委员会更大的自治权;第二,议会通过了修正案,将取消对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的禁令,将投票年龄从21岁降低至18岁,并提供选民自动登记;第三,剥夺了马来穆斯林统治者在联邦和州一级否决立法的权力,扩大非马来穆斯林领导人的权力;第四,宣扬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承诺加入国际刑事法庭(ICC)和联合国人权条约,特别是以消除民族歧视为重点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

希望联盟的这一系列改革,被巫统和PAS视为对马来穆斯林权力与制度、伊斯兰教地位的威胁,他们联合一些社会组织进行连续的街头集会,来质疑希望联盟政府的合法性,并寻求保护马来穆斯林的政治地位。他们阻止公民自由的扩大和对人权的保护,并对宗教自由进行限制,规定马来人是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无法随意改变宗教信仰。他们还反对马来西亚加入国际刑事法庭和联合国人权公约。

四、政治影响

首先,巫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在它与PAS组成选举联盟后,在马来穆斯林占多数的选区可能会取得一定进展,但其获得国家权力的路径仍不明确,尽管如此,巫统和PAS仍将继续抵制政府改革并影响希望联盟的行为。其次,希望联盟不能得到大多数摇摆不定的马来穆斯林的支持。选举后,倒戈的巫统议员被纳入希望联盟,这虽削弱了巫统在议会中的影响力并加强了希望联盟对州政府的控制,但也可能会使政府从改革转向维护现有的半民主制度和规范。

五、结论

马来西亚新政府终结了国民阵线联盟的传统政治治理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民主化改革。但它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又不得不对巫统和PAS的策略做出妥协和回应。在政策议程上,希望联盟和前政权势力在三方面密切一致:第一,现任政府延续了过去拒绝同性婚姻的做法,也没有建立对同性恋群体权利的保护;第二,继续使用《煽动叛乱法》,禁止质疑马来人的特殊权利、马来语为国语、马来君主政体的主权;第三,反对重新引入地方选举。此外,巫统和PAS的示威也使希望联盟在加入联合国人权条约方面让步,马来西亚仍然是世界上14个尚未批准ICERD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民主改革的范围和规模不仅受到前政权势力的限制,而且还受到谋求维持其权力地位的新当选政府的限制。

编译者简介

李泽亚,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校期间担任校社团社长、院学生会部长、班级组织委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及“进德修业”之星荣誉称号;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获得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一次二等学业奖学金,担任校研会文体部干事、院研会秘书处干事。

校对者简介

李兴基,中共预备党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熟练掌握法语与英语。本科就读于辽宁大学法语系,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一职。曾获得辽宁大学“悦读之星”荣誉称号,单项奖学金一次。2019-2020学年担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筹备协调兰州大学研究生2019春季多院篮球赛,负责协调兰州大学2019年研究生秋季运动会,组织筹划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元旦晚会。曾获得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干部”荣誉称号;兰州大学二等、三等学业奖学金各一次;荣获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风雅萃英奖学金;荣获兰州大学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三届学术年会征文大赛二等奖。曾参与外交部“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可行性分析”项目撰写。研究兴趣为;中亚国家对外政策、阿富汗问题。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9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2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chenkr14@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本期编译得到北京海纳丝路信息科技研究院的赞助,谨致谢忱。

编译:李泽亚

校对:李兴基

审校:陈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