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鹿鸣讲堂“校友”系列第五讲顺利举行

日期:2022-11-19 作者: 点击:[

2022年11月17日下午,应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邀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连波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国际能源治理》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院王术森老师主持,校内外300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连波老师介绍了俄乌冲突可能在能源领域产生的六个外溢效应。首先,俄乌冲突后,欧盟对俄罗斯发动了8轮制裁,与此同时,自身也深陷能源危机,欧盟能源领域的安全化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造成安全化困境。欧盟通过“确认存在性威胁、采取紧急行动、打破常规予以应对”三步实现LNG安全化过程。其次,俄乌冲突也使欧盟内部的政策分裂日趋明显,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和德国等国针对欧盟制裁俄罗斯提出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此外,由于俄乌冲突,俄土欧能源三角关系、沙特-美国-俄罗斯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印度的“石油经”行为体现了“能源双11”现象。最后,中国与沙特、俄罗斯能源交易中的卢布结算倾向说明了能源交易过程中的“去美元化”现象。

接着,连波老师讲解了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的相关内容。他在分析“治理结构”、“碎片化”等概念及特征后,进一步阐述了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的形成机制。具体而言,能源作为一种商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而能源价格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能源的双重属性导致了市场失灵现象;七大石油公司、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能源署(IEA)、能源署外的新消费者构成了变动的行为体。市场失灵、变动的行为体以及变动的议题共同导致国际能源治理机制不断涌现,并最终形成机制的碎片化。连波老师强调,机制碎片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当前能源治理机制情况的客观性呈现,其本身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连波老师还对石油、天然气的定价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最后,连波老师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动机,并诠释了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和行为。连波老师认为,中国与世界的能源关系走向不可逆转的相互依赖,中国希望充分利用倒逼机制推动国内能源改革升级,同时提升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体而言,中国将自己的角色从“局外人”重新定义为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的“建设者”。同时,中国更加倾向于参与对话性、协商性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如IEF、G20、EITI等机制,并更加注重国际能源治理结构中的“大国协调”。

讲座结束之际,连波老师与同学们就国际能源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对学院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表达真挚祝福,王术森老师对连波老师的分享和祝福表示衷心感谢。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李浩洋

审定:王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