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我院举行“常识”读书会第十六期活动

日期:2021-12-12 作者: 点击:[

2021年12月11日上午九时,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六期“常识”读书会在天山堂A105召开。本次读书会由罗轶轩老师筹办,赵元浩同学主讲,参会同学共13人,分别来自2018、2019、2020、2021各年级政治与行政学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和政治学类。本次读书会的阅读篇目为由丁耘老师翻译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所著论文《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首先,在文章开头,施特劳斯提到了一本在一战快结束的时期对西方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书——斯宾格勒所著《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认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没落也即现代性的没落。而施特劳斯认为,在他所处的时期,现代性危机的存在已经极度的显著,即使见识最浅陋的人也一定能感知到它的存在。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危机的论述,从对现代性的表现和特征来理解。

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性的危机表现或说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即现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是好坏,什么是对错,什么是正义,最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在施特劳斯那里,他认为政治哲学的学科基本就是去寻找一种对所有历史时代普遍有效的方式去解答对错以及构建社会最好秩序,而现代性危机这样的表现也就意味着人们普遍不再相信,政治哲学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按照施特劳斯所处时期当时“占支配地位”的观点,政治哲学或许无论如何终究只是个高贵的梦想。这样的观点有两种主流凭依,其一,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科学知识仅局限于事实判断,政治哲学之所倚可能的前提是能够合理地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然而随着时代,这个合理性在消退;其二,反对事实与价值分离这种看法,认为任何理论知性都隐含了评价原则,而评价原则与知性范畴又历史地可变,于是政治哲学要求的一种普遍有效解答问题的方式便不可能。事实上,施特劳斯用古典政治哲学的目的的丧失来论述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

接下来,在论述现代性的特点时,施特劳斯首先提到了一种在他时代相当流行的说法,即现代性时圣经信仰世俗化,其中包括韦伯论述的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关系和霍布斯理论设想中的基本对立与圣经上对立的关系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论据。施特劳斯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持批判态度,认为如果现代性即是圣经信仰世俗化,那么其一,柏拉图也早在《理想国》中提到了“用纯粹人类的手段终止尘世的一切邪恶”,可是一定不能说在这一时期有所谓“圣经信仰”的世俗化,除非连最基本的历史认知都没有;其二,这个“圣经信仰世俗化”的界定只以否定的方式告诉我们现代性是圣经信仰的丧失或萎缩,但是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呢?世俗化中会保留何种成分?这个界定都无法回答。施特劳斯认为,指引着现代人行为的原本一定有一个肯定的“蓝图”,为人的最终目的提供规划与框架,但是因为现代性多元多样的特征,单单谈论这一个蓝图也难以去推演现代性本身的含义。而仅靠年代顺序去研究思想家的理论,似乎也无法避免主观性和武断的分割——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来思想。于是施特劳斯提出观点,将现代性理解为对前现代政治哲学的彻底变更,现代性是现代政治哲学与前现代思想的断裂,而成就这一断裂的伟大心灵一定会有所意识。由此,施特劳斯开始论述在他意义上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或者说,三次断裂。

施特劳斯认为,造成第一次断裂,或者说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的思想家,是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本次读书会主要探讨了马基雅维里部分。施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里有双重说法。第一重说法是指,马基雅维里针对传统政治哲学提出了通达政治事务的现实主义途径,第二重说法是指命运女神变幻无常,但可以运用力量加以控制。接下来,施特劳斯根据这两重说法,探讨了古典政治哲学和马基雅维里对于“机运”、“自然本性”和“人”在其理论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从他的论述中我们认识到,马基雅维里不仅批判古典哲学,而且批判基督教,这种具有时代性的批判造就了第一次断裂,也即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霍布斯以一种更为精巧的、原创的演绎推理延续了马基雅维里的工作,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进行过多的讨论。

本次读书会中,罗老师通过补充物理论、思想史知识和逻辑梳理的方式帮助大家去理解施特劳斯的文字,并且传达了希望大家增进阅读、带着独立思考去与书籍的作者对话的愿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施特劳斯这篇文章对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和卢梭等人的论述,更好地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逻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