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第七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暨“百年国际关系学与安全问题研究”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

日期:2019-08-19 作者: 点击:[

自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以来,国际关系学在2019年迎来了学科的百年诞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百年来,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成熟。值此百年之际,由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展望》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暨“百年国际关系学与安全问题研究”学术论坛,于8月16-18日在兰州大学隆重举行。除上述4家主办单位外,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东北亚论坛》编辑部、时事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65家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共计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共同围绕“百年国际关系学与安全问题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旨在回顾国际格局的百年风云际会,梳理国际关系学的百年演变历史,探讨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研究的新态势与新方略,并展望国际安全研究的趋势与前景。

一、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姚志海主持,兰州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安全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陶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国际展望》主编陈东晓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兰州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在致辞中就本次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鼎力支持本次论坛举办的兄弟机构致以诚挚谢意,并对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今年是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一百年,同时也是国际安全研究积淀与勃兴的一百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和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进而分析和探讨国际关系学科、国际安全研究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国际关系学者和安全问题研究者的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

随后,吴国生书记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的办学历程和发展状况,并对兰州大学在国际安全研究、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指出,今年是学校建校110周年。百十年间,兰州大学紧扣时代脉搏,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与西部共同进退,虽跌宕起伏,却始终砥砺前行,从而锻造出以胡杨为象征的人文精神,凝练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特色。兰州大学始终坚持鲜明的国家导向,在国际安全研究、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例,兰州大学现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5个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4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我校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成立了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实体性教学与科研机构,大大推动了我校在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包括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本着立足于民族复兴研究国际安全、立足于国家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立足于西部发展研究国际安全的“三大立足”精神,兰州大学在国际安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同样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强调,兰州大学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方面取得的些许进步,离不开党中央和相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离不开各兄弟单位的帮助和支持,自然也离不开兰大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奋力开拓和长期坚守。学校为能够承办此次论坛感到荣幸,他表示学校一定竭诚为会议服务,并希望专家学者在参加论坛的同时能够对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兰州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以及兰州大学“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

随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安全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陶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国际展望》主编陈东晓分别代表办会单位致辞。陶坚院长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东道主兰州大学为筹办会议提供的全力支持、通力合作和精心筹备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对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及政治与国际关系成立一周年表示祝贺,对所有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参加人数众多、会议议题跨度大、会议论文厚重,感受到了各位学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极深的使命感,也感受到了大家对这次会议的珍惜和重视,期待与会代表的精彩发言和讨论能够回应当前国际安全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

陈东晓院长代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及《国际展望》编辑部,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同国际关系学院及《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联合举办此次盛会十分荣幸。此次论坛参会代表规模、汇集论文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论坛也见证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们将为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希望今后上海国研院继续与国内各方面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繁荣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事业。最后,陈院长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祝政国院和中亚研究所取得更好成绩和新的发展。

二、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国际安全研究》主编、编审谭秀英主持了第一阶段的主旨演讲,共有三位嘉宾先后发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国际展望》主编陈东晓作了题为《大变局下的中国发展战略环境展望》的主题报告。陈院长从唯物史观、现代化、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人与自然关系四个维度视角分析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战略环境,并着重分析了其未来变迁的三个重要领域和相关举措:一是数字经济时代管理好生态环境重要变化和冲击,特别是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领域对国家安全和技术主权的挑战;二是管理好第三波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关乎广大发展中国家换挡升级能否取得成功,要密切关注美欧政治经济调整改革能否成功;三是管理好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最后,他强调,如何推动自上而下差异化的全球治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刘跃进作了题为《安全的相对性与不安全的必要性》的主题报告。针对文化安全概念何以成立,人们对“文化安全”概念是否成立提出的疑问,刘教授分别就安全在客观上的相对性、有害的绝对安全追求、必要的不安全与安全相对论、安全相对论下的非传统安全思维、安全相对论下的有效安全政策五部分回应了上述问题。他强调,从事实来看,不仅是国家安全工作,而且一切安全工作,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人的安全与幸福上。在人的安全面前,其他任何安全都是相对的。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教授作了题为《论独联体国家的反极端主义立法及其实践》的主题报告。汪教授指出,进入新世纪,对于全球而言,备受瞩目的莫过于由宗教极端主义催生的恐怖活动在全球范围的肆虐横行。鉴于此,独联体国家采取了包括法治手段在内的各种举措,以应对极端主义威胁。随后,汪教授就独联体国家反极端主义立法概况、独联体国家反极端主义立法基础、独联体国家反极端主义立法效果以及对推动我国反极端主义立法的启示四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他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国在反极端主义立法及其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在反极端主义领域的立法。

随后,《国际展望》副主编、孙震海研究员主持了第二阶段的主旨演讲,共有四位嘉宾先后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与全球国际关系学》的主题报告。国际关系学的建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他回顾了国际关系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指出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首先是欧洲,二战后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别是理论上以主义划线,从而导致思维定式;迷信方法,崇拜自然科学,误读了社会科学的性质,掉入了技术决定论的陷阱;以老大自居,具有封闭式的思维。这种局限已经溢出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不断发展,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已经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科正在从西方为主导的学科发展成为全球性学科。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滨教授作了题为《理解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正确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种变局是怎样的变局?它正在把世界引向何处?他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地位正在上升,初步进入国际分工引领者行列,而传统的大国作用正在相对下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正是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但是这种大变局只是一种温和的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与秩序的再调整,不是一种根本的世界秩序变革。在当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势力都在为世界秩序的再调整积极努力,以期使未来的世界秩序调整有利于自己。因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不意味着世界自然走向公平、繁荣和进步,它的最终的走向取决于各种势力的力量对比,取决于各种势力主观努力。但这种历史关头,中国既需要积极作为,推动世界秩序向安全、公正和共同繁荣方向发展,但更需要有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意识,注意防范这一变动中潜在的各种风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长征院长作了题为《民粹主义兴起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主题报告。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报告,分别为何为民粹主义、新一轮民粹主义的特点、新进一波民粹主义对政治认同的影响以及关于香港市民身份认同的案例分析。他认为自2016年以来,以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标志,新近一波民粹主义给众多国家造成政治冲击。台港地区的民粹主义相当大程度上为“台独”和“港独”分子所操控,相当大程度上演变为“台独民粹主义”和“港独民粹主义”。“台独民粹主义”和“港独民粹主义”在中国国家认同问题上所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给中华民族造成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创伤。对于台湾和香港,我们都面临两重任务:在消除民粹主义的同时,要着力建构国家认同。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余丽教授作了题为《美国数据开放的有限性政策及其对全球信息安全的影响》的主题报告。她首先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华为“孟晚舟事件”为例,提出了互联网的“非中性”作用,并对互联网国家安全的非传统性进行了解读,最后余教授强调了互联网国家安全保障中的技术、观念与制度的层次性与整体性的构建。

在论坛举办期间,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会见了来兰参加论坛的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三位嘉宾,并就合作交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磋商。

三、五场分论坛

此次论坛分五个平行分论坛进行,分别以“百年国际关系学演变与国际格局新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安全问题研究”、“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态势及新方略”及“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议题与新视角”五个子议题深入讨论了国际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每个分论坛设置两个讨论组,以上下半场的方式进行。一百多位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踊跃发言,围绕自身的研究成果阐述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并就分论坛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分论坛:“百年国际关系学演变与国际格局新变化”。分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颖教授和《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孙茹研究员的主持下顺利进行。

在此次分论坛中,国际关系学院李秀娜老师提出国家主权理论是构建国际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21 世纪初的全球化危机中,相对主权理论已经无法帮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确定对内和对外的合法性,国际社会开始探索新型国际关系和国家主权理论。考察当今国家对外主权的状况,领土已经不是国家对外主权的唯一界限,主权的公私界限日益模糊,主权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观念正在扩大化和具象化。在对国家主权内涵探索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和可能提出建议方案。

外交学院凌胜利认为“亚洲新安全观”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基于周边安全的复杂形势与自身安全理念不断革新的共同产物。以“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为核心内涵“亚洲新安全观”是新安全观和总体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开放包容性、理念先进性、实践指导性等价值,对于化解周边安全理念竞争具有融合作用、缓解周边安全机制竞争具有整合作用、解决周边安全问题具有促合作用。不过也应看到亚洲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要全面实现“亚洲新安全观”的理念意涵,无疑需要中国与亚洲各国持续不断的合作,实现理念共识与行动共谋。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国林指出对国家的肢解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现有的国际关系研究尚未对其进行充分的概念化和理论化。在国际关系中,肢解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强行拆分成几个部分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肢解分为不同的类型。肢解与分离、瓜分、兼并、解体、领土割占、领土争端等相近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国际关系中的肢解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是应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分论坛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本分论坛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哲馨和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谢贵平的主持下,与会者就非传统安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四川大学的谢贵平就中国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议题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国际暴恐势力的跨境犯罪、境外意识形态与的渗透破坏、核生化风险跨境传播、公共卫生问题、有害生物入侵、跨境走私和洋垃圾走私入境等对中国边疆安全的影响,并给出如何面对这些安全威胁的举措。兰州大学的张宏莉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分析了该国宗教治理的模式,探讨了其对中国的启示。济南大学的李慧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分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候政策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形势、绿色一带一路的内涵和目标、中国如何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青岛农业大学的肖兰兰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个维度讨论了绿色一带一路问题,并对中国在该领域的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西安交通大学的赵斌介绍了“伞形国家”的概念,以加拿大、日本、俄罗斯为例,探讨了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博弈。兰州大学的张玉艳就伊斯兰国对塔吉克斯坦安全形势产生的威胁展开了分析。其介绍了伊斯兰国1.0和2.0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探讨了塔吉克斯坦面对伊斯兰国威胁的举措与不足。国防科技大学的马建光探讨了混合战争的问题,就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其务实、求真的态度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赏。最后,与会者分别就混合战争问题和印控克什米尔的恐怖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三分论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安全问题研究”。
本分论坛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青岭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黄河的主持下顺利进行。

针对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贸易保护、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资本流动下降、部分国家移民限制加强等现象,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唐钰岚表示,这并不是全球化的退步,是处于迈向全球化新阶段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新特点包括:数字经济成为新生力量、服务业跨境转移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其中,中国在全球化中扮演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是“中国方案”的重要实践模式。

关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治风险,复旦大学黄河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两个角度,重点阐释了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着大国博弈、沿线国家之间以及内部存在的问题、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以及难民移民等问题。“一带一路”面临的安全威胁具有分散性、多元性和交融性。他不支持美国霸权模式下以双边军事同盟为核心的“轮轴-轮辐”体系,提出应依据新安全观,建立以多边机制为核心的安全合作体系。该体系的特征包括:多边非正式对话机制为开端,通过积极的沟通机制以获取各国切实的安全需求;坚持促进沿线各国的开放合作和经济发展、合作构建稳定和谐的安全环境的核心目标;采取渐进和灵活的推进方式。

与会者还提及了新时期全球能源格局的剧烈变动与新特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董秀丽指出,在全球能源安全治理中中国遇到最主要制约来自于自身。鉴于此,解决之道在于:首先, 确定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目标;其次,确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现实措施,包括制定能源安全战略、建立能源安全储备体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在新能源技术上创新突破等。

随着大数据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国际关系研究朝着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青岭指出,伴随着社会生活 “软件化”和 “数据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政治图景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机结合、数据驱动为主导的新时代。以往,囿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手段的限制,小样本抽样调查、实验室典型案例观察、历史经验知觉感悟以及基于有限变量的因果逻辑推演,构成了社会科学洞悉世界的主要手段。基于此,董青岭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研究恐怖主义的数据量化方法,通过爬虫和自动编码技术对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按照研究的目标和对象对搜索条件进行调整和设定,这对于恐怖主义的数据库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他强调,大数据的使用也存在道德风险因素,必须要审慎对待,要重视数据的保密性工作,降低风险。

第四分论坛“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态势及新方略”。本分论坛在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朱永彪和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雪莲的主持下顺利进行。

吉林大学刘雪莲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分析了“一带”建设下中亚国家国内政治风险。她认为,“一带”建设在中亚的推进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到中亚国家的政治风险,从风险的来源、分类以及影响后果等方面对政治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提前做好对政治风险的预防;其次针对中亚各国的国内情况,要继续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公共物品的功能;最后以“亲诚惠容”的理念指导周边外交,积极塑造中亚的地缘环境,树立中国在中亚的良好形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尊重中亚国家的行为选择,减少推进“一带”建设的阻力。

与会者指出,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态势,离不开其他国家对中国国家内部以及期国际战略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国家安全最大威胁就是政治风险。与会者认为,政治风险在“一带一路”众多风险类别中对倡议的影响较为深。根据姚璐教授的观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存在众多政治风险:大国战略博弈;领土争端;国内政治危机;国际舆论等。这些对为“一带一路设置了障碍,同样也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不确定冲击。

中国国内对印度研究越来越重视,深入探讨印度对外战略是符合现实国情的需要。鉴于此,国际关系学院李渤对印度对外战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以印度历届不同政府对外战略的总目标为依据,结合现阶段的国际环境,印度未来发展的环境要好于中国。但是,西方对印度有一个普遍认知,即印度很难真正实现自身的崛起。李渤表示,印度未来对外战略的基本趋势是:(1)保持自己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前提下,会加强向西方倾斜,但是,如果印度加入西方阵营,将会对中国极为不利。(2)印度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民族国家复兴的外交理念。(3)中印关系会进入一个波动期,对中国不太理想,印度将会不停地给中国制造麻烦。

与会者普遍认为,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态势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作用日渐凸显。随着算法的不断演化及其在计算、通信、仿真、数据分析、信息管理、信号处理及指挥控制等领域的不断优化,有关算法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防科技大学刘杨钺系统梳理了算法安全问题的兴起、算法安全的概念与特点、算法安全带来的新挑战和算法安全的秩序重构,介绍了算法安全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全新挑战与保护算法安全的应对之策。他强调,近年来,随着算法安全在各个领域影响的日益深化,加强算法安全治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结合算法安全的特点和世界各国有关算法安全的应对举措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算法风险意识、培养算法专业人才、完善算法监督体系等方式来进行有关算法安全的秩序重构,以维护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安全。

第五分论坛“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议题与新视角”。本分论坛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清才和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捷的主持下顺利进行。

在论坛上中,与会者从新的视角对国际安全中的热点问题和新议题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思路与结论。与会者深入讨论了现阶段北极的“再安全化”进程的动因与趋势分析、欧盟海洋安全政策内涵及影响、中亚地缘安全环境与中国战略应对、美国当前及未来的叙利亚战略分析、地区公共产品视阈下美国印太安全体系的构建与挑战、从攻守平衡的视角看网络空间对国际冲突的影响、天缘政治时代的太空博弈发展及中国角色的生成、暴恐主义赛博化对国际安全规制的挑战与应对等前沿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国际安全研究热点丛生,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议题与新的视角,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讨论、也要利用新的视角从微观角度进行理解。以此拓宽国际安全研究的视野,特别是要对某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进行深化,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增强国际安全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并致力于国际安全研究为国内安全服务。

四、闭幕式

在闭幕式环节,《国际展望》副主编孙震海研究员主持各分论坛指定代表汇报总结,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小鼎教授主持了会议总结。主办单位代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研究员、《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研究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教授就此次论坛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在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胡尔贵完成交接仪式之后,第七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圆满结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本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顾了国际格局的百年风云际会,梳理了国际关系学的百年演变历史,并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研究的新态势与新方略、国际安全研究的趋势与前景做了展望。本次国际安全研究论坛汇聚了国内从事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论坛期间的深入交流,与会代表就国际关系学的未来问题和国际安全问题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有助于学术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和深化国际安全问题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