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笃研读书会”第三十二期活动

日期:2021-03-24 作者: 点击:[

2021年3月21日晚,我院“笃研”读书会第三十二期交流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602室举行。来自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4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阅读材料是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的《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Why a World State is Inevitable)与曾向红、辛万翔的《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否必然?——承认理论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首先,本次读书会主持人陈明霞对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一文主要回答和论证了一个问题——世界体系会走向什么样的终极状态?不同于自由主义设想的民主国家和平联邦、现实主义设想的有战争的民族国家体系,温特指出,世界体系的终极状态将是世界国家。至于世界国家将为何、以及如何形成,温特的论证思路是——自下而上的自行组织过程和自上而下的结构过程之间的互动使得世界国家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即微观层次上争取承认的斗争,加上宏观层次上无政府性的引导,终将导致世界国家的形成。温特进一步指出,世界国家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依次经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世界社会、集体安全、世界国家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少的战争威胁,最终阶段的世界国家则处于终极稳定状态。

《世界国家的出现是否必然?——承认理论视角下的一种考察》则是一篇与温特的世界国家观进行商榷的文章,旨在考察和论证温特的世界国家观是否成立。因为温特是借助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来论证其世界国家的必然性,所以本文作者也从承认理论入手,指出温特过于强调“薄的承认”(法权或主体性)而淡化“厚的承认”(个性与差异),这一倾向不但会产生消极的理论后果,而且与经验事实不符,进而指出温特的核心论证逻辑(承认斗争会带来集体身份的扩大)存在致命性漏洞——承认斗争并不必然会带来集体身份的扩大,因而也就论证了世界国家必然出现这一结论的不可成立性。

随后,与会同学围绕阅读材料就各自从中受到的启发与收获、产生的疑问与困惑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一方面,同学们普遍认为两篇文章都有极高的理论水平与学术价值,是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另一方面,同学们也表示普遍存在一些疑问与困惑之处。诸如是否应该对“世界国家”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承认是否构成行为体最重要的行为动机?世界国家的出现是目的论还是一种宿命论?争论世界国家能否被证实或证伪是否有意义?一个超级跨国公司是否是一个变相的世界政府?世界国家是否是一个扩大版的“社会契约论”?两篇文章对世界国家能否实现的争论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承认理论乐观解读与悲观解读的分歧?世界国家与天下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主义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世界国家观是否内嵌了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最后,曾向红老师围绕阅读材料,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了深入浅出的总结。首先,曾老师指出,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大家应该认识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及其给学术研究提出的挑战。随后,曾老师提出了几点大家在日常学习和学术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是否可以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二、中国学者在构建自己话语体系过程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三、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四、争鸣类文章的写作技巧与风险;五、应区分对于一篇学术文章的内部批判(对其论证逻辑的批判)与外部批判(对其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的批判)。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撰稿:陈明霞

审定:任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