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五十三译||亚洲区域主义新模式:上海合作组织比东盟更有发展潜力吗?(上合与东盟的比较研究系列之一)

日期:2020-07-06 作者: 点击:[

 


别志媛编译

 

【文献来源】Stephen Aris, “A New Model of Asian Regionalism: Doe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 Have More Potential than ASEAN?”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22, No.3, 2009, pp.451-467.

【作者简介】斯蒂芬·阿里斯(Stephen Aris)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CSS)高级研究员,苏黎世大学兼职讲师。他曾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访问奖学金。他的研究方向是对区域主义、非西方语境、国际制度、后苏联空间以及东亚的国际政治进行批判、建构主义方法研究,以及的,尤其关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动向。同时他是《俄罗斯分析文摘》(Russian Analytical Digest, RAD)编委会成员,该杂志涵盖俄罗斯政治、对外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议题。 每两周出版一次。



【期刊简介】《剑桥国际事务评论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RIA),双月刊,经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评审,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出版集团发行。该期刊刊发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包括国际关系、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区域研究、发展研究和性别研究,并致力于研究方法多样性,鼓励学者提交多学科、跨学科论文。期刊官网:https://www.cria.polis.cam.ac.uk/。

Stephen Aris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一、研究背景

文章通过分析表明,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在亚洲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尽管东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它并非是亚洲唯一引人注目的区域组织。在其他众多组织中,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组成(文章背景是2009年——编译者注)的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作为新兴力量同样引人关注。尽管上合组织受到欧亚研究者密切关注,但其构建缺乏理论支撑。本文试图通过对东盟和上合组织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东盟合作模式,探讨上合组织能否取代东盟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组织。

关于东盟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解释其合作模式的持久性。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通常被视为所有其他国际组织努力效仿的区域主义典范,因此,大多数区域合作理念往往借鉴欧盟经验。然而,东盟建构模型不同于欧盟理论衍生模型。因此,其持久性对非欧洲语境下区域合作中欧盟模式区域合作主流理论及适用性的相关假设构成挑战。事实上,关于东盟区域合作建构已形成相关文献。这些文献力求发展适用于不同于西欧语境下的区域构建理念。因此,对上合组织和东盟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说明东盟组织框架的优点,而且可以审视东盟合作模式的有效性。

本文以假设东盟和上合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性质具有广泛的可比性为切入点进行比较研究。上合组织和东盟都是由区域精英和学者们定义下的小众国家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两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可比性。这两个地区的政府都没有积极促进或追求“西方式”自由民主,而是将政权稳定与经济增长置于政治自由之上。因此,由这两个区域的主导国家积极构建的组织类型是相似的。虽然存在某些显而易见的分歧,但总体来说,相较于欧盟,东盟和上合组织更适合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为此,本文将构建东盟和上合组织系统比较的分析框架,以便深入了解各组织合作模式的本质。

二、东盟和上合组织:一个比较分析框架

许多关于区域主义的文献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假定,即区域合作只有在自由民主国家之间才有意义。根据这个假定,在非自由民主的地区,区域合作并不会普遍存在或发挥作用。然而,在整个非西方世界都存在各种区域组织和合作机制。虽然这些组织在一体化程度上不如欧盟,但它们不应被简单地视为毫无价值的区域合作机制。文章通过对东盟和上合组织的比较来考察其效用和兼容性。在构建这种比较分析的框架时,文章使用了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和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提出的五种机构设计要素。这些要素是成员、范围、宗旨、制度和规范。文章接下来通过对这五个要素的比较得出研究结论。

(一)成员

上合组织由两个大国和四个相对较小的国家组成,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实力差异,中俄双边关系左右着上合组织的发展。事实上,上合组织可以被视为中俄关系的晴雨表,因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反映了两国关系的演变。中亚各国担心中俄在组织内占据主导地位,并不倾向于将权力让渡给上合组织。相对于上合组织,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二)范围

东盟与上合组织的另一个区别是它们目前的身份定位。东盟成立的初衷是为缓解五个相邻国家之间相互猜疑的局面,如今其成员国已经扩大到十个,涵盖区域不断扩大,从而已形成一个更广泛议程,代表着东盟从一个排他性的组织转变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组织。上合组织自成立以来,该组织成员国构成保持不变(文章发表于2009年——编译者注)。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区域合作中追求相对有限的利益,通过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制定大规模经济合作方案来确保政权稳定。上合组织成员国少,在区域合作方面有着共同观念,这使其能够按照松散的框架运作。相比之下,东盟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东盟内部双轨制度的形成。东盟扩员使其成员国之间的协商成为一个复杂过程,也使制定明确方向和议程更加困难。

(三)宗旨

上合组织和东盟在不同国际背景下成立。东盟在冷战期间作为反对共产主义的重要堡垒得到了西方的支持,并从那时起就与西方有着积极的关系。然而,上合组织是为了解决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地区安全问题而成立的。尽管如此,这两个组织的核心组织原则有明显相似之处,这由它们各自成员国的性质所决定。正如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学者指出,内部安全通常比传统的国家间竞争更为重要。两个组织都坚持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外部威胁,并强调维护内部安全,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这一目标。东盟发展的驱动力是防范与管控区域竞争,上合组织则致力于打击“三股势力”。从本质上讲,上合组织比东盟更直接地处理国内安全问题。上合组织分析人士指出,东盟成立的背景与上合组织并无不同,东盟首批成员国历经“多年的孤立甚至对抗”,并“主要致力于稳定”。为实现对政权安全的关切,上合组织提出新安全观。东盟的安全方针是“建立在殖民征服的历史经验、区域内冲突以及国家实力较弱的基础上”。因此,“两个组织应该能够在巩固亚洲多边安全机制方面很好地相互补充”。

(四)制度

虽然东盟和上合组织的法律或规范具有广泛可比性,但在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上合组织的框架是建立在灵活的价值观和与东盟相似的规范基础上的。事实上,前者可以说是借鉴了后者的构建模式。然而,上合组织制度化建设发展较快。虽然上合组织受到东盟的启发,也不打算“集中”其成员国的主权,但其制度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使上合组织处于欧盟和东盟之间。

(五)规范

这两个组织都有一套明确的规范价值。学者们确定了东盟内部的一系列关键特征,这些特征通常被称为“东盟模式”,这些价值观包括强调非正式性和建立共识,以及“缺乏高度制度化法律框架”。上合组织内部也有类似特点,其自我认同的规范和价值基础被称为“上海精神”,这一精神成为上合组织开展合作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两个组织的合作框架比西方自由民主承诺更依赖共同的规范,并且规范与“亚洲价值观”相一致,而非照搬欧盟的价值观。

 

三、结论

东盟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坚区域组织,而上合组织是中亚地区新兴力量。作者通过对东盟与上合组织进行比较研究,尝试分析二者的合作模式及在当代亚洲政治格局中在有效性方面的差别。本文指出,一方面,上合组织与东盟在成员国构成、制度化水平方面存在不同,另一方面,二者在议程与合作模式上有相似之处,即强调共同精神、灵活性与重视制度安全。鉴于这两个组织的相似性与兼容性,上合组织在区域、全球范围内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不会对东盟泛亚洲主导者地位构成威胁。对东盟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构建、采用与东盟大致相似的合作框架是证明东盟作为亚洲区域性组织持久性与有效性的一种积极态势。这有利于二者在弘扬共同价值观、“不干涉”合作理念指导下互学互鉴、改善合作模式、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上合组织与东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与深化合作模式。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的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别志媛

校对:陈科睿

审校:梁朕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