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1999级国际政治专业王高贺:谦谦君子风,灼灼兰大情

日期:2019-11-15 作者: 点击:[

个人简介

王高贺(1980—),河南鹿邑人,1999-2006在兰州大学先后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学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入选首届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和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两项省级人才工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教学科学规划项目等十多项,在《管理世界》《人民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探索》《南方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

忆兰大美好岁月

兰大为美,在兰州大学七年的学习和生活是美好的,充实而又多彩。当时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深深地刻在王高贺的脑海里,虽已毕业14年,犹如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一进兰大门,终身兰大人。王高贺现虽在广州工作,却也时常约上几个兰大同班同学到兰州菜馆小聚,当年的学习和生活是彼此之间永恒的话题。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他对兰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产生浓厚感情,首先源于母校教师的人格和知识魅力的影响。七年期间教过他的老师有50多位,如刘先春、王维平、王学俭、张新平、汪金国等,他们的谆谆教诲依然在耳边,对他的价值观的养成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他庆幸在大学期间遇到这些老师,并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努力做一位像他们那样的高校教师。

同学胜似兄弟姐妹。1999年秋天,来自22个省的51位新生汇集到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彼此之前未曾谋面,乡音亦不同,但来到兰大很快缩小了心理距离,不久就打成一片。接下来几年里共同分享快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烦恼。课堂上、宿舍里、运动场、黄河边、五泉山、桃林中等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足迹。当时网络还不发达,同学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一分部宿舍管理没有禁止男女生互访,男生女生三五成群串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同学情谊,时至今日他们都能准确说出51位同学的宿舍分布情况。这些美好的回忆始终烙印在王高贺的心中,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容貌已改,情谊不变。不管在兰州、广州、北京等什么地方,老同学见面都是无比幸福的事情,热情款待,互诉心肠,互帮互助。

谈职业生涯感悟

王高贺的就业选择清晰明确,又与众不同。他在研一时确定了职业——做一名高校教师,研二时确定了区域——到一个既发达又落后的地方。他向往大海,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研三一开始就向粤西沿海城市茂名、湛江两地高校投简历,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高校他一个都没有考虑。不是害怕竞争,依据当年就业情况,兰大硕士毕业生进入广州、深圳一般本科高校任教可能性很大,他是遵照早已定好的到既发达又落后的地方去的原则。广东属于发达省份,让他能感受到西部难以体验到的现代化气息;湛江、茂名属于广东相对落后地区,有助于他保持在兰州养成的品格。王高贺的就业非常顺利,2005年9月份就与茂名学院签约,他成为了同学中第一个定工作单位的。

茂名学院是他第一个工作单位,在正式报到前就设计好了未来发展道路。在茂名学院打好基础,三五年离开去广州。在茂名学院期间,他充分展现了兰大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第一年,做辅导员。密切联系学生,真心关爱学生,深受学生欢迎,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年,开始担任思政课教学任务。备课到深夜如同家常便饭,时常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反思教学不足之处,赢得了师生好评,连续四个学期学生评教位列单位第一名,获得了学校本科教学竞赛第一名和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在茂名学院,除了学生,最令他动情的是同事。他与每一位同事关系之好无法用言语形容,尤其是打球受伤之后,一个个同事煮了拿手好菜送到医院,让他在异乡他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第三年,精心准备报考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并如愿以偿。

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三年间,他在恩师郭文亮教授的引导教育下,学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一个亮点是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优秀案例奖,得以走入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

博士毕业后,工作调到了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四年是奋斗的四年,也是收获的四年,结识了一批同事朋友,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省各级别课题,入选了首届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两项省级人才工程,学生评教每学期都位列单位前茅。2016年,他工作调到了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开始了新一段的奋斗人生。

关于学术研究,王高贺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每一方面都很重要。如果说要在众多因素里面找出一个最重要的,他的答案是兴趣。兴趣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但一些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并不是源于兴趣,而是职称评审。这种研究方式难以持续,他们通常是在职称评审前搞突击,职称晋升后科研工作便突然中断,甚至是彻底“熄火”。他近些年来一直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意资源保护、开发和运用问题,这是他最大的研究兴趣,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立项,发表了20多篇与民意相关的文章,接下来他也会一如既往地研究这个问题,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人人都希望成功,但对于何谓成功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每个人对成功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其他人不一定适用。他个人认为成功应具备以下要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不他待的忧患意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和睦睦的人际关系、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他看来,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浓缩上述特点的人生。

寄语莘莘学子,祝福母校华诞

在兰大期间,他的学习探索走过一小段弯路。1999年,他以河南省高考文科200多名的成绩进入兰大的。大一有些迷茫,学习出现松懈,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到了大二之后,开始渐渐明白了大学应该怎么度过,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精力更加集中,最终比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设计。

现在他是一名高校教师,深感大学生自身及其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去年在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目前,广大师生在大学生需要“增负”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他也很赞同,但在如何“增负”上仍存在着不少分歧,需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他个人建议在校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科学把握新时代赋予自身的机遇和使命,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反映着一个人的学习境界,影响着学习效率。当前,一些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比较注重个人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上肩负的时代责任。在校大学生多是“95”后,“00”后也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还不到40岁,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刚过50岁。他们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国家“两步走”新征程完全吻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最大的际遇,也赋予了其伟大时代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设计人生,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密切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逐渐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定“四个自信”。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扣好人生“首粒扣子”,坚定“四个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新思想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质疑污蔑,澄清模糊性认识,正确分析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勤于学习,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要勤于学习,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也要统筹好专业知识和其他方面知识之间的关系,博览群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培育家国情怀,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明白天下道理,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此,王高贺向兰大学子寄语,兰大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希望师弟师妹能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兰大精神,下真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为兰大增光添彩,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学校110周年华诞,王高贺作为兰大毕业生,这些年看到母校发展蒸蒸日上无比兴奋,衷心地祝愿母校在新时代坚守奋斗,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