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七十三译】变化中的中亚地缘政治动力:原因与影响

日期:2020-11-26 作者: 点击:[


张少文编译

文献来源】Sarwat Rauf,“Changing Geopolitical Dynamics in Central Asia: Causes and Effects,Strategic Studies, Vol. 37, No. 4, 2017, pp.149-165.

作者简介】萨尔瓦特·劳夫(Sarwat Rauf),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NUML)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与俄罗斯问题。

期刊简介】《战略研究》(Strategic Studies)是一本基于双盲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季刊,得到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HEC))的认可。所刊文章涉及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战略研究、气候变化、军事战略、恐怖主义和反恐、核研究、外交政策等主题,同时刊发与巴基斯坦和一般国际社会有关问题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以深入客观地分析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区域、全球和战略问题。

Sarwat Rauf Strategic Studies

一、研究问题

从1991年独立至今,中亚各国一直在寻求合作伙伴以促进国家安全和繁荣,而大国在意识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重要性后,也注重通过区域合作来促进与中亚各国的联系。本文旨在概述中亚新出现的区域动态以及中亚五国与大国的关系。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三个大国分别制定了中亚战略,在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威胁的框架下争取当地的自然资源,“每个国家都声称在该地区拥有至关重要的利益”。中亚各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社会的脆弱性为这三个大国在该地区追求各自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地理因素总是在束缚中亚国家的行动,内陆领土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政治运行的障碍。中亚各国的领导层最终意识到,他们需要制定地缘政治计划以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机遇。本文围绕以下基本问题展开:中亚各国如何在对俄、中、美的外交政策中保持平衡?以中美俄为主的地缘政治竞争对中亚各国的国内政策有何影响?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将地缘政治作为理解中亚地区主要国际参与者权力政治的理论基础。它试图解析大国追求影响力的努力和地理位置之间的联系。很少有学者将地缘政治学作为一种解释工具,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军事安全战略。本文将地缘政治视为理解中亚各国外交政策的必要工具。

在当代政治中,地缘政治理论的功能确实受到了广泛的批评。然而,也有相当多的学者正在重新审视这些思想。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称欧亚大陆为全球力量的中心,他承认没有单个挑战者有足够的能力来统治欧亚地区,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肯定了欧亚大陆的重要性。学者们还认为,几个世纪以来,欧亚地区一直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并且是世界级强国的博弈场所。9·11事件,尤其是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后,“心脏地带”理论重新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毋庸置疑的是,“心脏地带”理论在分析中亚与区域内外大国的相互作用时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即使在今天,中亚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地区,腹地国家对大国来说依旧意义非凡。中亚内陆国丰富的资源库藏可以轻易地增加任何大国的财富,中亚地缘政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此外,针对权力博弈而出现的新区域安全威胁同样表明了中亚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有趣的是,大国在该地区的权力追求出现了新的形式和趋势,如今的强权政治正逐渐从使用武力转向建立联盟。

三、制定新策略的新竞争者

为了稳定阿富汗的局势,以俄罗斯和中国为首的地区联盟正在发生新的转变。美国也是该地区持久和平的重要利益攸关者。三国在此展开权力博弈,中亚政治热度因此高居不下。斯蒂芬·布兰克(Stephen Blank)描述了这一局面:“中亚的大博弈不会结束,反而会加剧”。

无论是直接统治还是建立意识形态联盟,对“欧亚枢纽”的控制一直是大国竞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在俄罗斯周边的军事存在正在产生新的威胁信号,美国对围堵和遏制中国尤其感兴趣,而中国则试图通过治理西部边疆地区以确保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俄罗斯则优先考虑安全领域的战略利益,其次考虑非传统安全,包括极端主义和贩毒活动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对俄罗斯南部边境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一)俄罗斯对权力的追求

“心脏地带论”在俄罗斯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为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独有偶,亚历山大·杜金(Aleksandr Dugin)在其著作中也谈及一个形似“欧洲苏维埃帝国”的宏伟梦想的复兴。地缘政治学由此成为俄罗斯欧亚观念的有利助手。欧亚主义者抛弃了俄罗斯位于欧洲边缘的观点,称其处于世界中心。尽管俄罗斯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它继续证明自己是一个大国,并坚定地对抗和消解西方影响。欧亚主义者注重培养与中亚各国的地缘政治联系,支持在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等非西方国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联盟,并倡导该联盟在国际社会上采取独立行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支持了俄罗斯的战略规划,它的结论更符合俄罗斯对于权力的追求。

2000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全面参与中亚各国的建设与发展,试图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策略来重新巩固其大国地位。为了实现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利益,俄罗斯准备提高经济实力以支撑军事目的,其区域大国庇护思想在其经济和安全政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此外,俄罗斯还建立了新的区域组织,组建意识形态联盟是苏俄的一项古老战略,目前在其外交政策中也体现出类似的倾向。独立国家联合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表明,俄罗斯试图效仿其他国家的模式对中亚施加影响。

莫斯科从未将使用武力从其外交政策选项中撤掉。俄格战争和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便是其动用武力实现地缘政治抱负的证据。现实主义思维、地缘政治因素与武力使用已经注入了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但由于其他大国的介入,俄罗斯对中亚各国内生和外生方向的强大影响力正受到削弱。

(二)美国的策略

尽管美国与中亚在地理上相隔甚远,但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亚地区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01年以来,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新建军事基地,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反恐战争,并与其他相关国家建立了反恐战略伙伴关系。美俄两国在中亚地区开设军事基地将美俄之间的强权政治和地缘政治竞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9·11事件后,中亚成为美国的反恐前沿,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失败使得该地区的局势愈加动荡不安。“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首要利益是安全与稳定,防止中亚地区‘阿富汗化’,以及滋生更多具有跨国影响力的恐怖组织”。尽管军事行动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仍在为这个目标奔走奋斗。

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建立的区域经济秩序和形成的区域格局阻碍了美国持续稳定地发挥其影响力。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证明美国无法给中亚带来和平。以俄罗斯和伊朗为首的地区大国批评美国及其盟友未能在阿富汗铲除极端主义。但事实上,中俄两国仍然对美国在中亚的实际存在感到担忧不已,“上合组织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反美立场,指责美国在中亚继续保持军事存在”。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驻阿富汗部队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在阿富汗的安全、经济和军事利益并未因此受损。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阿富汗,美国对中亚各国的外交政策尤为深思熟虑。2015年9月,美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多边对话平台,即C5+1,致力于改善美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并希冀集中开展区域间合作项目。

(三)中国的战略存在

美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安全合作间接促进了中俄两国的区域安全合作,三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正在中亚地区缓缓上演。在这一阶段,地区机制似乎更容易侵蚀西方霸权的影响。2001年,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俄—中亚三方合作创造了平台。上合组织与其他多边组织的互动同样备受欢迎。上合组织成立之初旨在解决边界问题,在运作过程中促进成员国政府间联系,而这正是区域和平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中国试图采取安全和经济举措,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以维持中亚地区稳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动力,对中亚基础设施、通讯和技术的巨额投资展示了中国的影响力。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是贯通南北丝路的关键枢纽,在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方面将创造更大价值,中国将成为中亚各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此外,中国在西北地区布局战略石油储备是其21世纪的重要目标。中国在中亚地区行动的动机比美国和俄罗斯更为广泛,边疆安全是中国关注点之一,“中国希望确保新疆不受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干扰”。

中亚大国的利益直接刺激了中亚周边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竞争,此类国家现在与中亚各国的互动中姿态更加积极。大国博弈也加剧了中亚各国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塔利班、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和真主党一致认为,外国势力正在对伊斯兰造成威胁,对于邻国巴基斯坦、中国、伊朗和中亚各国来说,阿富汗境内恐怖分子只增不减实为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此外,中亚地区也掀起了一股“颜色革命”,继2003年格鲁吉亚“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之后,吉尔吉斯斯坦政局不稳催生了“郁金香革命”,足以表明其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中亚各国的民主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大国与地方统治者打交道的目的通常更多在于满足自身利益。

四、展望

中亚各国正处于不同的发展轨道上,地缘政治取向正从西方转向东方。此外,中国亲近中亚各国和巴基斯坦并以其为窗口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联通,这方面的外交努力引起了印度的猜疑,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对印度来说正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印度开始采取不同方式对冲中国与巴基斯坦:绕过巴基斯坦开辟经伊朗到达阿富汗的运输走廊,并加强同阿富汗和其他中亚国家的贸易联系;密切与中亚各国的外交联系,印度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连接中亚”(CCAP)的新政策。并且随着巴基斯坦与俄罗斯关系走向新阶段,印度也在探讨与俄罗斯深度接触的可能性。巴基斯坦也在寻求建立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2015年举行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天然气管道的奠基仪式上表达了对于合作的美好期许:“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项目将给该地区带来和平,增进贸易”。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此类项目的签署与发展备受瞩目。

中俄关系不断密切,以及双方分别发表推进“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政治声明,似乎表明一体化项目相互重叠,这种趋势为中亚各国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不乏风险)。中亚各国在与大国打交道时必须小心谨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长期合作可能会影响中亚各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中亚地区在未来很长时期将受到这些强大的地缘政治角色的影响”。尽管在中亚的影响力正在减弱,美国还是通过C5+1机制与中亚各国开展互动和协调,有意保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此外,美国的行动出现了转变,其不再将中亚各国作为通往阿富汗的门户,而是与印度就经济援助展开对话,并支持印度参与中亚事务。因此,阿富汗将更加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能力建设。

五、结论

地缘政治学在国际层面重新受到重视,并植根于各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运作中。中亚各国位于欧亚大陆的枢纽地带,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储量惊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能源矿藏赋予该地区非凡的地缘政治意义。自1992年以来,中亚各国一直在努力实现稳定与繁荣,尽管在利益上存在分歧,但它们倾向于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协同作用。事实上,由于长期且复杂的冲突,中亚各国很难实现一致行动。

一言以蔽之,中亚的地缘政治环境错综复杂。中亚各国的内部脆弱性使国际行为者有机会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的保障者,但结果确实难以预测。地区冲突旷日持久,危险因素此消彼长,很少有迹象显示中亚地区局势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实现稳定。中国似乎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介入中亚,美国正计划长久留在中亚地区,俄罗斯则努力维持其原有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出现了一种现象——多边组织正参与地缘政治经济事务,新一轮“大博弈”正在中亚地区上演。中亚各国的未来走向仍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

编译者简介

张少文,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宣传部部长,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交学专业,在校级组织大学生艺术协会担任副部长。组织并参与举办“十佳主持”“十佳歌手”“十佳模特”等活动;在“家乡美”活动中获三等奖,在“廉洁风”比赛中获三等奖;曾获“社团活动积极分子”“先进个人”“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2018年暑期在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实习;2016年组队参与“政管学子赴江西省婺源县考察政府在保护传统制茶工艺方面扮演的角色”暑期实践项目;2018年申请并完成“探究政府及网络平台对于旅游民宿主体的双重监管成效——基于浙江省德清县的实地调查”创新创业课题。

 

校对者简介

 

李兴基,中共预备党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8级国际政治研究生。本科就读于辽宁大学法语系,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一职。曾获得辽宁大学“悦读之星”荣誉称号,单项奖学金一次。2015年参加学校“爱心社”社团沈阳养老院“元旦送温暖活动”。2019-2020学年担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筹备协调兰州大学研究生2019春季多院篮球赛,负责协调兰州大学2019年研究生秋季运动会,组织筹划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元旦晚会。曾获得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干部”荣誉称号,兰州大学二等、三等学业奖学金各一次。曾参与外交部“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可行性分析”项目撰写。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

为了解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研究生“笃研”读书会为依托,组建“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译俄罗斯、中亚、南亚和高加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评、地区热点及重大事件的相关时评等。自组建以来,编译团队已推出70余期编译作品。现有编译人员20多名,主体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有恒·欧亚学术编译”实行组稿与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欢迎校内外对欧亚问题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投稿,投稿邮箱:chenkr14@lzu.edu.cn。编译作品将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刊出,一经采用并发布,即奉上微薄稿酬,以致谢意。敬请各位同仁关注、批评与指正。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仅供专业学习之用,相关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张少文

校对:李兴基

审校:孙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