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恒·第六十四译】反恐行动有效性的解释:来自美国在巴基斯坦开展无人机空袭行动的证据(暴力极端主义系列之三)

日期:2020-09-04 作者: 点击:[

赵磊 编译

【文献来源】Asfandyar Mir, “What Explains Counterterrorism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 the U.S. Drone War in Pakistan,”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43, No.2, 2018, pp.45-83.

【作者简介】阿斯凡迪亚尔·米尔(Asfandyar Mir),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反恐、平叛、南亚地区安全等。

【期刊简介】《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于1976年创立,是国际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顶级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以季刊形式发行。由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Harvard University)编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 Press)组织出版。根据2018年期刊引用报告,其影响因子为4.500,位列“国际关系”类别期刊第二位。

Asfandyar Mi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一、研究问题

美国以反恐为名,在世界各地频繁发起军事行动。然而,很多人怀疑其反恐行动的有效性,认为美国陷入到“越反越恐”的困境当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反恐行动的有效性呢?一部分人认为,当地人民的合作程度限制了其反恐行动的有效性。美国的反恐行动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愤怒,因而使得恐怖组织能不断的招募新成员。此外,由于美国地面军事力量有限以及缺乏安全感等原因,当地人不愿意积极提供反恐情报信息。另一部分人认为,恐怖组织实力强弱影响了反恐行动的有效性。美国可以有效压制弱小的恐怖组织,却难以消灭强大的恐怖组织。作者认为,上述观点与经验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有必要提出新的变量来解释反恐行动的有效性。

基于此,作者构建了“信息识别、反应速度”(Legibility and Speed of Exploitation System)的分析框架。对其采用对照研究和过程追踪方法,考察了2004到2014年间,美国在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地区(North Waziristan region)针对“基地”组织和巴基斯坦塔利班(以下简称“巴塔”)的反恐行动。通过采访美、巴两国的安全官员、“基地”组织与“巴塔”成员、受反恐行动影响的当地老百姓,作者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发现2004到2007年间,美国的信息识别、反应速度能力较低,“基地”组织与“巴塔”的活动能力不断加强,而2008到2014年间,美国提高了信息识别、反应速度的能力,“基地”组织与“巴塔”的活动能力大幅下降。

二、构建分析框架

作者认为,反恐信息的获取与执行速度是影响反恐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一,面对执法部门的打击,恐怖组织往往将活动网络隐藏在平民当中,国家需要足够的信息去识别恐怖分子。第二,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性,恐怖分子藏匿的位置会不断变更。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恐信息是有时效性的,国家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因此,信息识别与反应速度的组合会影响到国家的反恐能力,进而影响到反恐效果。

图一:信息识别、反应速度与反恐效果之间的关系

该框架通过两个机制来决定反恐效果。一个是动力机制。通过信息识别和快速打击,可以击毙、抓捕恐怖组织的骨干力量,破坏其活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降低其活动能力。另一个是预期机制。前期成功的反恐行动会增加恐怖分子的活动成本,限制其通讯活动,扩大成员间的不信任感,削弱其招募人员、外联其它暴恐团体所需的影响力。这两个机制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互相补充。

为了拥有较高的信息识别、反应速度的能力,反恐国家需要克服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面对任务区与邻近军事基地间距离带来的种种挑战,反恐国家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效的官僚体系予以克服。同时,国家需要充分的政治支持,以实施深层次的信息监控和便捷的审批监管体系,需要接受附带的平民伤亡。但是与此同时,合法性的压力、政党政治、决策者坚持合规但效率低的手段等因素,均会对信息识别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当地伙伴(国家或武装团体)要有合作的能力与意愿。由于反恐合作需要让渡部分主权,其是否愿意提供本地通讯设施的访问权限、开放部分领空、实时分享反恐情报、设置情报站等,均会对反应速度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

三、案例检验

首先,就美国在北瓦济里斯坦反恐行动中信息识别、反应速度能力的变化,作者进行了详细梳理。美、巴在2004年6月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在巴基斯坦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展开联合反恐行动。在信息识别方面:一、美国可以使用无人机监视瓦济里斯坦地区。但是对无人机数量严格限制,且在巴基斯坦大选期间需要停止相关活动;二、巴方未向美方提供通讯访问权限;三、双方情报合作工作组的规模小,资金不足,缺少足够的语言学家和情报分析专家。在反应速度方面:一、审批手续繁琐。2004到2006年间,无人机空袭行动需要先后经巴国三军情报局局长和总统批准。手续在2006到2008年间变得进一步复杂。相关行动需要美国军事指挥官、中情局驻伊斯兰堡情报站站长、美驻巴大使三人同时批准;二,美国武装打击力量在反恐行动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分散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中情局的情报线索多数交由巴方部队展开行动。美、巴双方在2008年1月加强了反恐合作的力度。

在信息识别能力提升方面:一、该地区无人机活动频率迅速上升。从2007年的3764架次上升至2008年的7185架次和2009年的9415架次;二、美国从2008年起在该地区投入的监控资源大大超过了索马里和也门任务区。与之前中情局的监控行动相比,美国国家安全局投入了10倍的人力资源、20倍的预算;三、美、巴双方就电话监控和人口数据分享达成了合作。巴方在2009年之前为美方前沿情报站提供了地图信息、情报分析专家、语言学家等;四、美国在2008年援建了2个人工智能网络情报中心,提高了情报分析能力。在反应速度提升方面:一、美国政府赋予其安全部门更大的权限。自2008年初以来,空袭行动开始绕过美方3位领导人同时批准的机制安排,并在2009年彻底废除了该程序;二、美军将针对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宽松空袭标准放宽至其他武装战斗人员,求快而非求准。作者也指出,2011年至2012年间,由于美国间谍拉合尔枪击案、本·拉登斩首行动和美军误袭巴哨所等事件的影响,双方合作水平有所下降。

其次,作者从武装力量、基地网络、集体行动、与其它恐怖组织的关系等四个维度出发,分别审视了“基地”组织与“巴塔”在2004至2014年的发展轨迹。2004年至2007年,“基地”组织与“巴塔”的力量逐步壮大,达到了地区内最高水平。2008年至2014年,二者遭到了重大挫折,并开始向其它地区转移。其中,预期机制在2012年至2014年开始有效地运转,巴塔和基地组织均面临着人员招募的难题。恐怖分子甚至声称,“不要仰望天空,因为无人机会捕获眼睛的身份信息,进而追踪到你。”

四、结论

本文认为,反恐战争的有效性是通过反恐国家的战术、组织和技术能力变化来解释的,而这种变化是由系统的信息识别和反应速度来决定的。反恐国家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官僚体系和地方伙伴的密切配合,来提高信息识别、反应速度的能力,进而提高反恐的效果。

基于此,作者向美国决策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反恐行动可以在脆弱国家削弱恐怖组织的力量,应将其作为美国主要的战略优先选项。第二,在美国对外战略中,政治家和学者应正确看待反恐的重要性。第三,反恐行动会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国内外的政治代价、大量资源的投入、保护平民与提高反恐效率间的矛盾等,美国战略届应妥善制定反恐战略。

本文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译。所编译文章的观点不代表发布平台,请注意甄别。

编译:赵磊

校对:李兴基

审校:孙秀文